?技术支持:邀请“曦·承”的设计团队、科技团队,为年轻传承人提供AI设计、智能适配等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创新产品形态;
?渠道支持:将年轻传承人的产品纳入“曦·承”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同时通过基金会的品牌资源,对接时尚、文旅等领域的合作伙伴。
大凉山的年轻竹编传承人阿木,之前一直靠零散售卖传统竹编筐为生,收入微薄。加入创业扶持计划后,他获得了20万元创业贷款,在“曦·承”技术团队的指导下,研发出竹编智能收纳盒、竹编装饰画等创新产品,通过“曦·承”的线下体验店销售,月销售额从原来的几千元提升到5万多元。“基金会不仅给了我资金,还让我学会了怎么把老手艺变成受欢迎的产品,现在我不仅能养活自己,还带动了村里5个年轻人一起做竹编。”阿木兴奋地说。
目前,该计划已扶持20位年轻传承人创业,带动100余人就业,非遗产品的平均销售额提升了300%。
项目三:乡村非遗希望小学建设
苏医生和沈亦舟负责该项目,在大凉山和黔东南各建设一所“非遗希望小学”,不仅改善教学设施,更将非遗教育融入日常教学。
在大凉山非遗希望小学,基金会捐赠了多媒体教室、AR教学设备、非遗手工教室,配备了竹编、蜀绣等手工工具;邀请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每周为孩子们上一节非遗手工课,教他们编竹编、绣蜀绣;同时,引入“曦·承”的AR非遗互动平台,让孩子们通过VR设备“走进”虚拟非遗工坊,学习非遗技艺。
“以前村里的孩子很少接触非遗,不知道自己家乡的手艺有多珍贵。”苏医生看着教室里认真学竹编的孩子,笑着说,“我们要让他们从小了解、热爱本土文化,说不定未来这里会走出更多优秀的非遗传承人。”除了非遗教育,基金会还为学校配备了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健康老师,定期为孩子们进行体检、开展健康讲座,守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目前,两所非遗希望小学已正式投入使用,共有500余名乡村孩子受益。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爱上了非遗,不少孩子表示“以后想成为非遗传承人,把家乡的手艺传下去”。
透明监督:让每一笔善款都经得起检验
基金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了完善的监督体系,让每一笔善款的流向都清晰可查。
?财务公开:每月在基金会官网、“曦·承”品牌公众号发布财务收支报告,详细列出善款的捐赠来源、支出项目、金额明细,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项目公示:每个公益项目的立项、执行过程、成果数据都实时公示,包括受益人数、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成效评估,确保项目真实有效;
?第三方审计:每年邀请权威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基金会的财务收支、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开;
?公众监督:设立举报电话、邮箱,鼓励社会公众对基金会的运营、项目执行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确保基金会的运营合法合规。
“公益的生命力在于透明。”林砚舟说,“我们要让捐赠人、社会公众知道,每一笔善款都用在了刀刃上,真正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才能赢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
社会反响:凝聚多方力量,共筑公益生态
基金会的成立和首批项目的落地,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明星、KoL主动联系基金会,希望参与公益项目:
?多家时尚品牌与基金会达成合作,推出“公益联名款”产品,将销售额的一部分捐赠给基金会,用于非遗传承;
?明星艺人担任基金会“公益大使”,通过社交媒体宣传非遗公益项目,带动粉丝参与非遗手工体验、捐赠等活动;
?不少普通消费者在购买“曦·承”产品时,主动选择“公益加价”选项,额外捐赠10元、20元,支持基金会的项目。
截至基金会成立半年,累计募集善款达5000万元,开展公益项目12个,受益人数超过1万人。媒体评价:“‘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实现了‘商业+公益+文化’的良性循环,既通过商业成功反哺公益,又通过公益项目保护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企业做公益提供了新范本。”
陈曦站在大凉山非遗希望小学的操场上,看着孩子们拿着自己编的竹编小挂件,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不远处,年轻的传承人正在给孩子们演示竹编技艺,老艺人坐在一旁,眼里满是欣慰。“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站在她身边,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才是我们做‘曦·承’的终极意义。”陈曦轻声说,“不仅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更要通过品牌的力量,保护非遗文化,帮助更多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周教授点点头:“基金会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要让更多非遗技艺得到保护,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传承非遗,让更多乡村因为非遗而变得更富裕、更美好。”
夕阳下,孩子们的笑声、传承人的讲解声、伙伴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非遗传承、公益向善、乡村振兴”的美好画面。“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就像一颗种子,在“忠犬联盟”的用心浇灌下,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用公益的力量,让非遗文化绽放更持久的光彩,让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而这份坚守与热爱,也将继续支撑着他们,在商业与公益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创造更多温暖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