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的城》网络电影筹备进入关键阶段,剧本打磨却陷入了“瓶颈”——前期收到的3版剧本,要么过度侧重“爱情线”忽略非遗传承内核,要么堆砌非遗元素显得生硬刻意,要么人物塑造单薄缺乏感染力。陈曦拿着剧本在会议室里发愁时,周教授推门而入,手里抱着厚厚的一摞资料:“别着急,我把这几年非遗题材的影视剧本都整理了,咱们一起筛选、打磨,一定能找到最贴合咱们需求的方向。”
周教授的到来,像给筹备团队注入了“定心剂”。作为深耕非遗文化数十年的专家,他不仅懂“文化”,还懂“故事”——知道如何让非遗自然融入剧情,如何让人物与技艺相互成就,如何让观众在共情中理解非遗的价值。
第一步:定标准,划出剧本“红线”与“主线”
筛选剧本前,周教授先和团队一起制定了“剧本核心标准”,明确了必须坚守的“红线”和必须突出的“主线”,避免后续筛选走偏。
?红线不可破:一是非遗元素不能“工具化”,不能为了“秀技艺”而强行插入无关剧情;二是文化表述不能“失真”,蜀绣的针法、竹编的工艺、非遗传承的现状,必须符合真实情况,不能虚构夸张;三是价值导向不能“偏差”,要传递“坚守匠心、守正创新”的传承精神,不能宣扬“非遗无用”“传承苦情”等负面观念。
?主线必须凸:一是“技艺成长线”,女主角从“初学绣艺”到“创新技法”再到“带动传承”,要展现非遗技艺的学习过程与魅力;二是“文化理解线”,通过女主角的经历,让观众了解非遗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载体”,背后有历史、有故事、有精神;三是“情感共鸣线”,融入传承人之间的师徒情、年轻一代与老手艺的碰撞、山区孩子对非遗的热爱,让故事有温度、有共鸣。
“有了这几条标准,咱们筛选剧本就有了‘尺子’,不会被花哨的剧情迷惑,也不会忽略核心需求。”周教授拿着标准清单,逐一给团队成员讲解,“比如有的剧本里,女主角一天就学会了蜀绣的‘打籽绣’,这就不符合‘技艺成长线’的标准,因为真实的‘打籽绣’需要至少三个月的练习,咱们必须把这种‘真实感’守住。”
有了清晰的标准,团队先对3版剧本进行“初步筛选”,很快淘汰了1版过度侧重爱情线的剧本,剩下的2版则进入“深度评估”阶段。
第二步:评细节,从“文化真实性”抠剧本质量
周教授带领团队,对剩下的2版剧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节评估,重点核查“非遗元素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找出不符合文化事实的“硬伤”。
在评估“剧本A”时,周教授发现其中一段剧情写着“女主角用蜀绣绣出了‘青花瓷纹样’,惊艳全场”。他立刻指出问题:“蜀绣的传统纹样多以花鸟、山水、人物为主,‘青花瓷纹样’是陶瓷领域的典型元素,虽然现代蜀绣也会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但在以唐代为背景的故事里,这样的设定不符合历史逻辑,容易误导观众对蜀绣传统纹样的认知。”
团队成员立刻记录下这个问题,计划后续与编剧沟通,将“青花瓷纹样”修改为唐代蜀绣常见的“宝相花”纹样。周教授还补充道:“修改时还要注意,宝相花的花瓣层数、配色方案都要符合唐代风格,不能想当然地设计,我这里有唐代蜀绣的文物图片,可以发给编剧参考。”
在评估“剧本b”时,周教授关注到“女主角教山区孩子学竹编”的情节。剧本里写着“孩子们一天就编出了完整的竹篮”,他笑着摇头:“这不符合竹编的学习规律,别说孩子,成年人初学竹编,也得先练‘编底’‘编壁’等基础步骤,至少需要一周才能编出简单的小竹篮。咱们可以把这段剧情修改为‘孩子们先学编竹片,慢慢编出小挂件’,既真实,又能体现‘传承需要耐心’的理念。”
除了技艺细节,周教授还关注“人物设定的文化契合度”。剧本b里将一位老绣娘设定为“固执守旧,拒绝任何创新”,周教授提出调整建议:“现实中的老传承人,大多是‘守正创新’的——他们坚守传统技艺的核心,但也愿意接受新的表现形式。可以把老绣娘的‘固执’修改为‘对技艺细节的严格要求’,同时增加她‘支持女主角尝试新针法’的情节,这样的人物更立体,也更符合真实的传承人群像。”
经过一周的细节评估,团队整理出2版剧本的“问题清单”,共涉及12处文化真实性问题,为后续的剧本打磨提供了明确的修改方向。
第三步:定方向,结合“传播价值”选最优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