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非遗+智能家居”系列产品上市首月,销售额突破500万元的捷报传来时,陈曦正在传承馆的书房里,对着一张手绘的“未来规划图”发呆。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计划——红色是“非遗传承”相关,蓝色是“公益事业”相关,黄色是“家人与伙伴”相关,而每一条计划的末尾,都画着一个小小的太阳花,那是大凉山孩子们最喜欢的图案,也是她心里“温暖与希望”的象征。
听到伙伴们欢呼着冲进书房,陈曦笑着把规划图推到桌子中央:“这是我做的未来三年规划,每一条都离不开你们,咱们一起看看,一起把这些计划变成现实。”
非遗传承:从“活下来”到“活出彩”
规划图的红色部分,是陈曦对非遗传承的新设想,核心是“让非遗融入更多生活场景,从‘小众爱好’变成‘大众选择’”。
?技艺创新计划:联合高校设计专业、科技企业,成立“非遗创新实验室”,重点研发“非遗+科技”“非遗+时尚”产品。比如用3d打印技术复刻濒危木雕纹样,再结合竹编工艺制作家居摆件;和服装品牌合作,将苗绣、扎染元素融入日常服饰,推出“非遗快时尚”系列,让年轻人日常也能穿非遗、用非遗。
“这个实验室需要周教授牵头,您对非遗技艺的理解最深,能把握创新的度,不让非遗变味。”陈曦看向周教授,“林砚舟负责对接高校和企业资源,沈亦舟可以联动赛车、电竞等领域,做跨界联名,扩大影响力。”
周教授立刻点头:“我早就想做技艺创新了,很多老手艺不是不好,是跟不上现代生活,咱们得帮它们‘换个活法’。”林砚舟也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几所设计院校,他们对非遗创新很感兴趣,下个月就能启动合作洽谈。”
?海外拓展计划:在巴黎体验店的基础上,两年内再在伦敦、纽约开设2家海外体验店,打造“中国非遗海外窗口”。每家店不仅卖文创产品,还设置“非遗体验区”和“传承人直播间”,邀请国内传承人定期驻店教学,通过直播让海外观众看到非遗制作的全过程,感受“中国手艺”的温度。
“沈亦舟,海外资源对接还得靠你,赛车圈的海外人脉可以用上,帮咱们找合适的店铺位置、对接当地媒体。”陈曦看向沈亦舟,“林砚舟负责海外店的运营规划,包括人员培训、产品选品,得确保海外店既能体现中国特色,又能适配当地消费者的喜好。”
沈亦舟拍着胸脯保证:“放心,我在伦敦、纽约都有朋友,下个月就能去考察选址,争取年底前确定店铺方案。”
公益事业:从“帮一时”到“助一生”
规划图的蓝色部分,聚焦“非遗公益的长效化”,陈曦希望能从“短期支教、物资捐赠”,升级为“长期陪伴、能力建设”。
?非遗公益基地升级计划:将现有的5个山区非遗公益基地,升级为“非遗+教育+就业”综合体。每个基地配备专业的非遗教室、传承人工作室,不仅给孩子们提供非遗课程,还为当地村民开设“非遗技能培训班”,教他们学竹编、苗绣等易上手的技艺,再通过手作公益的渠道帮他们销售作品,实现“学会一门手艺,撑起一个家庭”。
“赵村长,您最了解农村情况,基地的运营和村民培训得靠您牵头,帮咱们筛选合适的传承人驻点,组织村民参加培训。”陈曦握着赵村长的手,“苏医生可以在基地设置‘健康角’,给孩子们和村民做体检、普及健康知识,让大家既能学手艺,又能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