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乡村教育创新论坛”举办的前三天,陈曦收到了周明远教授发来的邀请函,附言里特意标注:“给你留了前排位置,讲座结束后有个‘乡村素质教育实践’圆桌讨论,想请你结合‘体育素养提升计划’分享经验。”
陈曦看着邀请函上熟悉的字迹,想起上次在教授办公室聊起“兴趣与公益”的场景,心里满是暖意。她立刻回复:“一定准时参加!我会提前整理好‘体育素养提升计划’的落地案例,争取分享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论坛当天,陈曦提前半小时抵达师范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刚走到门口,就看到周教授的博士生在门口等候:“陈学姐,周老师特意让我在这里等你,他说前排第一个位置给你留着,还让我把这个给你。”说着,递过来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乡村教育案例集”。
翻开笔记本,里面是周教授手写的乡村教育案例,从“非遗文化进校园”到“乡土教材开发”,每个案例旁边都有他的批注,其中几页还贴着孩子们画的乡村风景图。最后一页夹着一张便签,上面是教授的字迹:“这些案例或许能给你的分享带来灵感,圆桌讨论时不用紧张,就像我们上次聊天一样,把真实的实践经验讲出来就好。”
陈曦心里一暖,拿着笔记本走进报告厅。前排第一个位置果然空着,上面放着一杯温热的菊花茶,旁边还有一份打印好的讲座提纲——详细标注了讲座的重点内容、时间节点,甚至连圆桌讨论的提问方向都列了出来。
没过多久,周教授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报告厅。他穿着一身深蓝色中山装,头发梳理得整齐,看到陈曦,笑着走过来:“来了?笔记本里的案例看得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能和‘体育素养提升计划’结合的点?”
“看了好几页,特别受启发!”陈曦连忙说,“比如您提到的‘将当地传统体育融入课程’,我们可以在山区学校推广跳绳、踢毽子这些传统运动,既不需要复杂的器材,又能让孩子们了解乡土文化。”
周教授眼里闪过赞许的光芒:“这个想法很好!乡村教育创新,关键就是要‘接地气’,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孩子的需求。等下圆桌讨论,你可以把这个想法分享出来,说不定能给其他公益组织和学校带来启发。”
讲座开始后,周教授站在讲台上,没有用ppt,而是拿着一本泛黄的教案,从自己年轻时在乡村支教的经历讲起:“那时候村里没有体育器材,我就带着孩子们在田埂上跑步,用玉米杆做接力棒,没想到孩子们比上文化课还积极。”
他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台下的听众都听得格外认真。当讲到“乡村素质教育的困境与突破”时,他特意提到了“体育素养提升计划”:“最近有个公益项目做得很好,他们把赛车、骑行这些城市孩子常见的运动,带到了偏远山区,还联合企业捐赠器材、培训教练。这种‘资源联动+本土落地’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
说着,他看向台下的陈曦,笑着说:“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今天也在现场,就坐在前排,等下圆桌讨论,她会给大家详细分享实践经验。”
台下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陈曦身上,不少人拿出手机,开始搜索“体育素养提升计划”的相关信息。陈曦心里有些紧张,却也充满了期待——能在这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公益同行面前分享经验,既是对项目的认可,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讲座结束后,圆桌讨论正式开始。周教授特意让陈曦坐在自己身边,第一个邀请她发言:“陈曦,你先给大家讲讲‘体育素养提升计划’是怎么落地的,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