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周皇商 > 第467章 政学扩编纳四海,雄主隔空揽敌臣

第467章 政学扩编纳四海,雄主隔空揽敌臣(1 / 2)

一、政学扩编:科举择贤破樊篱

崇德七年五月廿二,金陵贡院的朱漆大门彻夜敞开,灯笼的光映着墙上新贴的《燕京政学扩招诏》,“凡科举及第者,不问名次、不分族裔,皆可入考”的字样,在夜风里格外醒目。

柴熙诲身着常服立在贡院二楼,看着楼下涌动的考生——有穿着青布襕衫的江南举子,有束着皮袍的契丹降将子弟,甚至有头戴尖帽的西域商人之子,手中捧着译成汉文的《政学章程》。内侍在旁低声禀报:“陛下,此次报名者逾两千人,其中探花以下名次占七成,异族子弟三十余人,最远的来自波斯商贾之家。”

“这才是‘四海一家’的样子。”柴熙诲指尖划过窗棂,想起陈琅曾说“政学当为天下育才,非为一地一族”。他转身下楼,走到一名契丹少年面前,那少年正攥着《制衡论》抄本,紧张得手心冒汗——其父是幽州之战被俘的辽军将领,而少年身上那袭暗绣银鹰纹的皮袍边角,隐约透露出其不同于普通降将子弟的身份。

“你叫什么名字?为何想入政学?”柴熙诲声音温和,没有帝王的威压。少年抬头,眼中满是坚定:“回陛下,小人名耶律文,想学好汉家治世之术,劝族人不要再与南朝为敌,让部族百姓能安稳过日子。”周围考生听到耶律这个姓氏,纷纷露出惊讶神色,要知道耶律氏在契丹,向来是皇族贵胄才有的姓氏。

也有江南举子面露不屑,却被柴熙诲冷冷扫过。“耶律文说得好。”他提高声音,让全场考生都能听见,“燕朝的政学,不是江南人的政学,也不是汉人的政学,是天下人的政学。不管你是契丹、党项,还是西域、岭南之人,只要愿为百姓谋福祉,愿为天下安太平,朕都欢迎!”

三日后,政学放榜,三百名新学员中,探花以下名次者占两百一十人,异族子弟二十七人,耶律文赫然在列。放榜那日,柴熙诲亲自到政学,为新学员讲授第一课:“你们中有人曾是辽人,有人曾是南唐遗民,如今都是燕朝政学弟子。朕不求你们忘了故土,只求你们记住——治世不分族群,安民才是根本。”

二、政学署立:跻身中枢参国政

六月初一,燕京政学署的牌子挂在了政事堂东侧,与六部衙署并肩而立。署内的议事厅里,新当选的十名政学学员代表,正与窦仪、吕余庆等重臣商议河北赋税调整之事——这是政学署首次参与中枢政策制定,厅内的《河北民生调研报告》,全是学员们实地走访三个月的成果。

“河北经契丹多年劫掠,百姓贫弱,若按江南税率征收,恐难支撑。”苏廉作为学员代表,将调研报告摊在案上,上面附着百余户百姓的签名画押,“臣等建议,河北赋税按江南标准减半,再免两年徭役,待百姓恢复生产后再逐步调整。”

窦仪皱着眉,指尖在税册上敲击:“可河北军饷需求大,赋税减半,恐影响边防。”话音刚落,另一名学员周默立刻起身,递上《军饷核算表》:“臣等已与军学核算,去年幽州之战缴获的契丹粮草,可支撑河北军饷一年;再从内库调拨十万两白银,足以填补赋税空缺。且减免赋税能让百姓归心,反而减少乱局,节省平叛开支。”

柴熙诲坐在主位,看着学员们与重臣激烈辩论,眼中满是欣慰。他想起五代时,文官要么依附武人,要么空谈义理,从没有像如今这样,能拿着实证与重臣辩驳国政。“就按政学的建议办。”他拍板定论,“河北赋税减半,免徭役两年,内库拨款十万两补军饷。政学署今后每季度需提交一份民生调研报告,直接呈朕批阅,参与所有涉及民生、财政的政策制定。”

政学署的权力就此落地。消息传到地方,各州通判纷纷主动联系政学学员,请教治民之策;连之前对政学心存疑虑的老臣,也开始认可这些年轻学员的能力——毕竟,政学署提交的调研报告,全是实打实的民生数据,比空谈义理更有说服力。

三、《制衡论》授:必修之课固根基

六月初五,政学明伦堂内,三百名学员人手一册《制衡论》,书页上满是柴熙诲亲笔批注的“权力如刀,可护民亦可伤民,唯制衡可铸鞘”。讲台上,柴熙诲亲自授课,手中的戒尺指着书中“武人专权始于兵权无制,文官乱政源于监察失序”的句子,声音沉重:“五代五十三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帝,为何?就是因为权力没有制衡——武人掌兵便弑君,文官掌财便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