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盯着手机屏幕,时间跳到八点五十分。他抬头看了眼研究院的大门,玻璃上贴着“国家天文台行星地质研究中心”的牌子,字迹工整得像考试卷上的标准答案。
“还剩十分钟。”娜娜站在他旁边,手里抱着平板,机械眼微微发亮。
“我知道。”陈浩把手机塞进兜里,又掏出来,“你说他们会不会一开始就问‘你这数据哪来的’?”
“概率很高。”娜娜说,“建议开场直接承认非专业背景。”
“又要我自爆?”陈浩咧嘴,“我感觉自己像个临时被拉上讲台抄作业的学生。”
苏珊轻轻拍了下他肩膀:“你就说你看啥是啥,别编。”
卡尔整理了下衣领:“我已经把术语对照表同步到娜娜系统里,随时可以调用。”
电梯门开了,一行人走进大楼。走廊很安静,只有脚步声和远处仪器运转的低鸣。一个戴眼镜的男人迎面走来,看到他们停下,目光扫过娜娜。
“你们就是昨天邮件里的团队?”
“是。”娜娜回答。
“我是李研究员。”他推了下眼镜,“会议室等你们。”
会议桌很长,坐了七八个人。最边上一位中年男人翻着文件,眉头紧锁,抬头时眼神锐利。
“郭伍。”他报了名字,没伸手。
陈浩坐下,手心有点出汗。投影仪亮起,娜娜打开资料包,首页写着《星球考察初步交流资料V2.0》。
“我们先放视频。”她说。
画面出现一片灰蓝色地表,风卷着细沙掠过岩石裂缝。陈浩的声音响起:“这是任务星第三日清晨,气温零下一百二十三度,风速每秒九米。”
有人皱眉:“设备在这种环境能正常工作?”
“我们的探测器有特殊涂层。”娜娜调出技术参数,“耐低温材料来自母星工业体系,地球暂无对应型号。”
郭伍开口:“没有第三方验证,你怎么证明这不是模拟数据?”
空气一下子绷紧。
陈浩没说话,娜娜却接得很快:“原始日志包含连续七十二小时传感器记录,含陀螺仪姿态、温度波动曲线、通信延迟变化。伪造成本高于真实采集。”
“那也不能排除人为筛选。”郭伍翻页,“比如这个蓝色晶体发热现象,有没有可能是残留能源装置?”
卡尔这时开口:“根据地质扫描,该区域无金属富集,无电磁残留。晶体结构为六方晶系,内部存在自发极化效应,与已知电池原理不符。”
郭伍抬眼:“你查的?”
“知识库比对三百七十二种储能材料,匹配度低于百分之四。”卡尔平静地说,“它更像一种自然形成的能量转换体。”
李研究员插话:“你们当时是怎么发现它的?”
“挖坑。”陈浩终于说话,“本来想搭遮蔽所,一铲子下去冒出热气。我以为漏电,结果测出来周围温度都低,就它自己热。”
有人笑了下:“听起来像碰运气。”
“确实是。”陈浩点头,“但我们录了全过程。从挖掘到测量,一共三十七分钟,视频在附件三。”
娜娜切画面,监控录像开始播放。桌上几人凑近看。
郭伍突然问:“样本呢?”
“只剩一点碎屑。”陈浩摸口袋,“大部分在路上损毁了。”
“所以没法做同位素分析?”郭伍语气沉下来。
“我们带回来的数据足够建立模型。”娜娜补充,“红外辐射衰减曲线、大气成分梯度分布、地壳应力反馈……这些都不是单一造假能覆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