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的手还悬在半空,拦住了陈浩伸出去的指尖。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别碰。”
陈浩缩回手,脖子往前探,“刚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红了?”
“不是突然。”娜娜已经把显微镜头对准那片叶子边缘,“记录显示,变色过程持续了十三分钟,从最外侧开始,逐步向内扩散。”
卡尔凑到终端前,放大图像。画面里,叶缘的暗红色像是被水浸过的纸巾,颜色不均匀,但边界清晰。
“不像病害。”他说,“没有腐烂迹象,细胞结构完整。”
“污染呢?”陈浩问,“是不是我上次流血的时候……”
“不可能。”苏珊摇头,“血液残留不会引发局部变色,更不会只出现在一片叶子上。”
娜娜调整焦距,开启低光增强模式。屏幕上的画面一跳,一个微小的反光点出现在叶表皮缝隙间。
“有东西在动。”卡尔指着角落的一个像素点。
娜娜立刻锁定区域,局部放大五倍、十倍、五十倍。那个反光点逐渐显出轮廓——细长的身体,六条腿,背部泛着虹彩般的光泽。
“节肢动物。”她说,“体长约零点五毫米,通体透明,正在缓慢爬行。”
“虫子?”陈浩瞪大眼,“这么大点也能活?”
“体型小不代表不存在。”娜娜说,“地球上有种螨虫,只有零点三毫米,照样繁殖三代。”
“可它为啥在这?”陈浩挠头,“吃草吗?还是……住这儿?”
“目前无法判断行为性质。”娜娜调出过去二十四小时的监控回放,“但它不是偶然出现的。”
画面切换成延时影像。夜幕降临后,夜芒草开始发光,几秒钟后,那个微小的身影从叶片背面钻出,沿着叶缘移动,在某个位置停留片刻,然后分泌出一滴几乎看不见的液体。
“它在干活?”陈浩张嘴,“这是上班打卡?”
“更像是某种规律性活动。”卡尔盯着时间戳,“每次出现都在植物荧光最强的时候,前后误差不超过两分钟。”
“趋光性?”苏珊问。
“不排除。”娜娜回答,“但它选择的是特定植株,而不是随机分布。数据显示,它偏好荧光强度高于平均值百分之十五以上的个体。”
“也就是说。”陈浩咧嘴,“它挑‘明星草’住?”
“可以这么理解。”娜娜没反驳。
苏珊沉吟几秒,转身走到控制台旁,按下封锁按钮。试验区周围升起一道透明隔离罩,将那株夜芒草单独围住。
“先别让它跑了。”她说,“也别让别的草受影响。”
“抓一只下来看看?”陈浩搓着手。
“不行。”卡尔立刻反对,“这种尺寸的生物,捕捉过程很容易造成机械损伤。我们连它的外壳有多薄都不知道。”
“那就让它继续待着?”陈浩撇嘴,“看着它天天给草打针?”
“我们可以模拟。”娜娜突然说,“根据分泌液成分逆向推导,制作人工溶液,涂抹在其他植株上,观察是否出现相同反应。”
“你记得住那玩意儿啥成分?”陈浩惊讶。
“暂时不能确定完整分子式。”娜娜承认,“但质谱初筛能捕捉主要元素比例。结合数据库中的类似化合物路径,可以生成近似配方。”
“那你快算啊!”陈浩催促。
娜娜接入主系统,启动生态行为分析模块。屏幕上跳出一串参数:氮含量偏高,碳链长度集中在c6-c8区间,含有微量硫元素。
“初步匹配为含氮杂环类有机物。”她念道,“常见于昆虫腺体分泌物,功能多与信息传递或代谢调节有关。”
“翻译一下。”陈浩举手。
“它留下的东西,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理状态。”娜娜说,“比如触发防御机制,或者促进某种化学物质合成。”
“等等。”陈浩猛地站起来,“那天我手破了,摸了叶子,血止得特别快。是不是因为这虫子已经把草‘加工’过了?”
没人说话。
几秒钟后,卡尔低声说:“有可能。”
“所以不是草厉害。”陈浩越想越激动,“是虫子提前往里加了料?”
“需要验证。”苏珊冷静地说,“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之前测到的类黄酮x7,可能根本不是植物自发产生的。”
娜娜立即调出原始数据对比图。正常夜芒草汁液中x7浓度为0.003毫克\/克,而那片发红叶子的采样结果显示,同一成分浓度高出四倍。
“差异显着。”她说,“且该区域同时检测到微量未知酶活性,与昆虫分泌物中的催化特征吻合。”
“那就是了!”陈浩一拍桌子,“这虫子才是真正的药剂师!草只是个快递员!”
“比喻不当。”娜娜说,“但逻辑成立。”
苏珊拿起记录板,快速写下一行标题:《夜芒草-微型节肢生物互作假说》。
“下一步。”她说,“我们要确认这种关系是偶然还是普遍现象。”
“找更多带红边的叶子。”卡尔说,“看是不是都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