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的手还搭在那块金属片上,指尖沾着深蓝颜料。她正准备把第一层底色抹上去,手腕一抖,整块金属歪了半寸,直接从支架上滑下来,砸在脚边发出哐当一声。
她没动,也没说话,只是盯着倒在地上的金属板。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是半夜搭建的框架自己塌了,连带打翻两桶未干的颜料。这一次更糟,主体结构刚立起来就散架,铆钉孔对不准,螺丝拧不进,最后整个作品斜着倒下去,震得工坊地面都在响。
她的肩膀已经酸得抬不起来,眼睛发涩,但脑子还在转。她知道问题出在哪——重心太高,底座太轻。可改了底座,线条就不流畅了。她想要的是那种悬在空中的感觉,像风托着它,而不是死死钉在地上。
脚步声从门口传来。卡尔走进来,手里拎着一卷合金条。他看了一眼地上的残骸,又扫了眼墙上贴着的设计图,沉默两秒,开口:“你这结构撑不住。”
苏珊抬头,“我知道撑不住,但我不是在做工程报告。”
“但它得立起来才能叫展品。”卡尔放下材料,蹲下身捡起一块扭曲的金属片,“你现在这个造型,重心偏移超过十五度,底部受力面积又小,别说震动,风吹一下都会倒。”
“那你说怎么办?把它焊成个铁墩子?”
“可以加固底座,换更重的支撑材料。”卡尔站起身,从腕部接口调出一组数据投影,“我这里有几种常见雕塑结构的承重模型,按你的尺寸,建议使用三角分布式基座,配合内部钢梁交叉支撑。”
苏珊皱眉,“那样一搞,整个画面就死了。”
“画面?”卡尔看了她一眼,“这是立体装置,不是画。”
“对我来说是一样的。”她站起来,揉了揉后腰,“我要的是呼吸感,不是稳如泰山。”
卡尔没反驳,而是走到墙边,把设计图仔细看了一遍。他又低头看了看散落的部件,忽然说:“你其实不想让它‘站’着,是不是?”
苏珊愣了一下。
“你想让它看起来像是浮着的。”卡尔指着草图边缘一条虚线,“这条悬臂延伸出去的部分,没有实际支撑点,说明你一开始就打算放弃传统立柱结构。”
苏珊没吭声,但眼神变了。
卡尔继续说:“你不缺技术方案,你缺的是实现方式。你现在的做法是强行让一个不该落地的东西落地,当然会崩。”
工坊外传来一阵笑声。陈浩探头进来,嘴里叼着根能量棒,“咋了这是?地震了还是吵架了?”
“雕塑塌了。”苏珊靠在桌边,声音有点哑,“我已经试了三次,每次都是刚搭好就倒。”
陈浩走进来,绕着地上的残骸走了一圈,“啧”了一声,“确实不太稳。但这玩意儿非得站着不可吗?”
“什么意思?”苏珊看他。
“我是说,”陈浩咬了口能量棒,“它要是本来就不该站呢?比如……吊着?斜着?或者干脆让它躺在地上,让大家从上面看?”
苏珊眼睛亮了一下。
卡尔却摇头:“吊装需要顶部承重结构,这里的天花板是活动面板,不能挂重物。斜放的话,视觉重心会偏,影响整体表达。”
“那就让它只有一部分接触地面。”苏珊突然说,“像要倒还没倒的瞬间。”
“动态平衡?”卡尔挑眉。
“对。”她快步走到白板前,抓起记号笔开始画,“底座缩小,只留一个支点,主体向前倾斜,但通过后方拉索固定,形成张力。它不是站稳了,而是被拉住了。”
卡尔盯着草图看了几秒,“理论上可行。但拉索必须隐藏,否则破坏美感。而且材料强度要重新计算。”
“你能算出来?”
“能。”卡尔点头,“但你要接受两个条件:第一,用高强度碳纤绳替代金属支架;第二,底座加配重块,哪怕你看不见它。”
“只要不影响外观,都行。”
“娜娜!”陈浩冲门外喊,“过来帮忙录个影!这事儿值得记一笔!”
娜娜推门进来,手里拿着记录仪,“第几次重建了?”
“第四次。”苏珊擦掉旧图,在白板上重新勾勒轮廓,“这次不追求对称,也不追求稳定。我要它看起来随时会倒,但就是不断。”
“艺术追求危险感?”娜把镜头对准草图。
“星球也不是一直安稳的。”苏珊低头画线,“它裂开,隆起,喷发,然后慢慢愈合。这不是静态的风景,是过程。”
卡尔已经开始调模型。他的机械臂展开微型终端,输入参数,三维投影缓缓升起。一个倾斜的金属结构在空中成型,背后一道细线连接高处锚点,底部一个小巧的铅块嵌入基座凹槽。
“模拟完成。”他说,“在八级风以下不会倾覆,冲击测试通过。拉索直径零点五毫米,涂哑光黑,肉眼几乎不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