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什么都能写?”她问。
“都能写。”娜娜说,“不限内容,不署名,投进箱子就行。”
女人笑了:“那我得想想骂谁合适。”
第二张贴在维修组交接区。卡尔正带着人换班,看见海报挂上去,只说了一句:“位置没错。”
陈浩拍拍手上的灰:“你不夸两句?”
“活干得行不行,看结果。”卡尔说,“现在说好,还太早。”
但他没撕下来重贴,也没让人换地方。
第三站是生活舱主走廊。这里是必经之路,早晚人流最大。娜娜调出终端上的热力图,确认这个点覆盖了七成以上的日常通行路径。
陈浩刚把海报展开,就有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凑过来:“这拼图墙真能拼?”
“能。”娜娜说,“每人可提交一块,材料由基地提供。”
“我能拼个笑脸吗?”
“可以。”娜娜说,“系统会记录形状与位置。”
年轻人掏出笔,在随身本子上画了个草图,嘴里念叨:“我要放中间,让大家天天看见我笑。”
走了一段,陈浩忽然停下:“要不要在夜里加个灯?这走廊晚上黑,怕没人注意。”
“可以加。”娜娜说,“但需申请电源接口。”
“找卡尔批一个。”陈浩说,“就说为了文化事业牺牲一点电量,值得。”
“他会算能耗。”娜娜说,“建议说明预期回报率。”
“就说——”陈浩咧嘴,“每多一个人来看海报,心理健康指数上升零点一。”
“数据无依据。”娜娜说。
“那你编一个。”陈浩说,“反正他也不知道。”
“我不造假。”娜娜说,“但可以引用模拟值。”
他们继续往前走,还剩两张海报没贴。拐过通道时,迎面来了两个正在巡逻的安保队员。其中一个盯着海报看了很久,突然开口:“那个‘微光时刻’……是我那天修完通风管写的那句话被选上了?”
“目前尚未抽取内容。”娜娜说,“节日当天才会公开朗读。”
“哦。”那人挠挠头,“我就问问。那天写的时候,还挺紧张的。”
“说明有效。”陈浩说,“连修管道的都想留下点痕迹,这节就算办成了。”
最后一张贴在医疗室外墙。这里原本贴着一份药品领取规则,被人撕掉一半。陈浩把海报盖上去,钉子敲得结实。
“行了。”他活动了下手腕,“三大高流量点,全到位。”
娜娜合上终端:“反馈收集系统已启动。接下来二十四小时将监测停留时长、扫描次数、口头询问频率。”
“估计明天就有人来问能不能多写几张纸条。”陈浩说,“或者想把自己的拼图做得特别花。”
“允许个性化表达。”娜娜说,“只要不破坏整体结构。”
他们沿着走廊往回走,路过食堂时发现已经有几个人围在海报前指指点点。有个孩子踮脚摸二维码,被大人拉开:“别乱扫,万一是病毒呢!”
“这不是广告。”孩子嚷嚷,“是文化节!”
陈浩笑了笑,没上前解释。有些事,传着传着就成了真的。
娜娜忽然停下脚步:“要不要增加夜间标识?”
“加。”陈浩说,“不然黑灯瞎火的,谁看得清‘你想说的话,就写这儿’。”
“我可以设计反光贴纸。”娜娜说,“用边角料做,成本可控。”
“那你做。”陈浩说,“我负责说服卡尔掏电。”
他们转身往维修区走,阳光斜照在墙上,海报一角微微翘起。风吹了一下,那页纸轻轻颤动,像要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