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模型显示,群体发声比个人演讲更容易引发共鸣。”娜娜说,“尤其是当内容来自不同岗位的人。”
苏珊点头:“比如修水泵的老李,做饭的阿兰,哪怕只说一句‘我今天没糊饭’,也比我说一百句都有力。”
“那就这么定。”陈浩写下“集体发声”四个字,“不过开场音乐还得有。你之前说用金属板敲一下?”
“是。”娜娜说,“频率测试过,敲击一次可持续振动十七秒,足够覆盖静默时刻。”
“挺好。”陈浩说,“一听就知道不是闹着玩的。”
卡尔又翻回物资页:“彩带够用吗?装饰会不会太花?”
“主色调只有两种。”娜娜说,“蓝和灰,跟基地制服一致。用量控制在五米以内,挂在入口和拼图墙上方。”
“食物呢?”卡尔问,“要不要特别准备点什么?”
“厨房维持日常配给。”娜娜说,“但建议做一道混合粥,用当天剩余食材熬煮,象征共同分享。”
“听着像剩饭大锅菜。”卡尔咧嘴。
“本质一样。”娜娜说,“但名字叫‘一起吃的饭’,接受度提升百分之三十二。”
陈浩笑出声:“你还真敢写数据。”
“资料库有统计。”她说,“命名影响感知。”
苏珊忽然想起什么:“那个木箱——‘微光时刻’用的,做了吗?”
“今晚就能做。”娜娜说,“回收木料,刷防潮漆,加锁扣。”
“写纸条的地方呢?”
“设在展览出口。”她说,“路过就能投,不会打断节奏。”
屋里安静了一会儿。四个人低头各自忙着手里的事。笔尖划纸的声音,键盘敲击的轻响,混在一起。
陈浩看着大家,忽然说:“其实我一直觉得,咱们活得像个人,不是因为有了电,有了锅,而是因为还能为一件没用的事认真商量。”
没人接话。
但他也不需要回应。
苏珊低头改着文案,把“欢迎参观”改成“你看到的都是真的”。卡尔在排班表上画圈,标注可用人手。娜娜更新文档,把“可选模块”单独归类,设置访问权限。
时间一点点过去。
阳光从窗外斜照进来,落在桌角那台终端上。屏幕亮着,新版本的策划草案已经生成。标题下方多了几行小字:首批试点活动、责任人名单、启动条件。
陈浩伸了个懒腰,椅子发出吱呀声。他拿起水杯喝了一口,发现水早就凉了。
“对了。”他忽然抬头,“开幕式那天,我要穿哪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