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陈浩看向大家。
“安全弯曲区间极窄。”娜娜调出图像对比,“150c接近可用,但仍有断裂风险。180c可能是最佳点,但我们没有精确控温设备。”
“烘箱最高只能设到200,而且实际温度浮动至少正负十五度。”苏珊补充,“也就是说,你以为调的是180,实际可能165或195,差一点就报废。”
“那怎么办?”卡尔合上记录本,“难道每次加热都祈祷运气好?”
没人说话。
陈浩站起来,走到设计图前。他指着传动杆连接处的受力区域:“这里要扛住犁地时的冲击力。如果材料太脆,翻两块石头就得换新。咱们可没那么多矿芯可采。”
“降低标准呢?”苏珊问,“比如改用更简单的结构,减少对材料韧性的依赖?”
“可以。”陈浩点头,“但那样的话,整个框架都得重算。连接方式、支撑角度、重量分布……全要变。等于推倒重来。”
“那也不是不行。”卡尔说,“反正图纸还能改。”
“问题是时间。”陈浩转身面对他们,“我们不是在做模型展览。地里的种子等着种,粮食缺口拖不起三个月以上的延误。如果因为省材料导致农具寿命短,修一次停两天,损失更大。”
屋里安静了几秒。
“所以不能妥协。”苏珊低声说。
“也不能蛮干。”陈浩抓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温度曲线草图,“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想法,是数据。没有可靠数据,任何决定都是赌。”
“那就继续测。”卡尔翻开记录本,“明天再试160、170、180、190四个档位,每次只用一小条。”
“材料不够。”娜娜提醒,“剩余基材仅够完成两次完整组装。”
“那就精打细算。”苏珊站起身,“每次测试只取必要尺寸,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还有加热节奏。”娜娜突然说,“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动态调控——先低温预热,再逐步升温,最后缓慢冷却。模拟渐进式应力释放过程。”
“听上去像炖肉。”卡尔咧嘴,“小火慢煨。”
“本质类似。”娜娜没笑,“热处理的核心就是让原子排列重新稳定。”
“那就试试看。”陈浩在白板上圈出170到185这个范围,“下次加热不一次性到位,分三步走:先150保温十分钟,再升到175保持五分钟,最后冲到180快速成型,然后自然降温。”
“风险很高。”苏珊皱眉,“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块材料就废了。”
“但我们没别的选择了。”陈浩把笔拍在白板槽里,“以前是靠经验干活,现在经验不存在。我们只能一边试,一边建自己的经验库。”
他环视一圈。
“同意的举手。”
苏珊举起手。
卡尔跟着举了。
娜娜的机械臂微微抬起,算是响应。
“好。”陈浩走到主控台前,重新打开系统电源,“暂停组装,转入材料测试阶段。从今天起,咱们不光是工坊工人,还是实验室临时工。”
“代号就叫‘烤火计划’?”卡尔笑着问。
“叫‘别把材料烧糊计划’。”苏珊瞪他一眼。
“我喜欢‘土拨鼠热身赛’。”陈浩咧嘴,“听着就有盼头。”
娜娜已经开始准备下一组测试程序。屏幕上跳出新的任务列表,她一条条确认执行顺序。
苏珊整理剩下的样本块,每一块都仔细编号。
卡尔把刚才的数据抄到新表格里,反复核对数字。
陈浩站在操作台边,看着那行依旧闪烁的警告提示。
他伸手关掉了屏幕。
转头说:“下次开机,必须带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