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样品柜里,没送走。”
五分钟不到,瓶子拿来了。灰白色膏体,有点像牙膏。
“试试。”陈浩递过去。
苏珊取了一点涂在接缝处,再压上金属片。这次没有立刻加压,而是等了十分钟,让黏合剂自然附着。
“行了。”她松手,“没裂。”
“再压。”陈浩说。
他们慢慢增加压力模拟深海环境。屏幕上数字跳动,从五百米当量升到八百,再往一千。
裂缝没扩大。
“成了。”卡尔笑了,“三明治结构真管用。”
“不只是结构。”娜娜补充,“我们还可以优化分布位置。根据历史损伤数据,胸甲右侧最容易受损,那里应该加双层。”
“你画,我贴。”陈浩站起来,“争取下午就把整套做完。”
新潜水服完成时,天已经黑了。
整体看起来没太大变化,但重量多了三公斤。表面光滑,反光弱,不像普通涂层那样刺眼。
“叫它什么?”卡尔问。
“深潜3型。”陈浩说,“前两个都报废了,这个要是再坏,咱就改行挖沙子。”
接下来是氧气瓶。
老款只能撑六小时,深区任务根本不够用。他们想把稀有金属裹在外层,同时改进内部供氧系统。
娜娜调出第659章的数据做参考,重新设计阀门控制逻辑。
“问题在释放速率。”她说,“新材料导气性太强,一开始流量过大,容易造成呼吸紊乱。”
“那就加个手动阀。”陈浩提议,“自动不行,咱就自己调。”
“可以。”娜娜点头,“增设应急旋钮,位于瓶身左侧,拇指可直接操作。”
第一次测试在模拟舱进行。
卡尔穿上新潜水服,背上氧气瓶,走进压力室。
门关上。
泵启动,压力逐渐上升。
“五百米。”苏珊盯着屏幕,“呼吸频率正常。”
“八百米。供氧稳定,没发现泄漏。”
“一千二。外套无变形,接缝完整。”
“等等。”陈浩突然指着氧气曲线,“流速在升!”
果然,数值跳了一下,从每分钟两升涨到三点五。
“手动调节。”娜娜下令。
卡尔按下旋钮,流量回落。
“再试一次。”陈浩说,“这次从一千五开始。”
第二次测试更久。他们反复调整算法,换了三种输出模式,最后定下一个恒流方案。
续航时间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够用了。”陈浩签字确认验收,“至少能多活一阵。”
苏珊把硅藻黏合剂样本放进密封盒,贴上标签,准备移交。
卡尔清点工具,把激光阵列装回柜子。他在记录板上写下一行字:可批量复制。
娜娜站在后台,程序还在跑。她的机体进入低功耗状态,散热口微微发烫。
陈浩靠在墙边,看着那套装好的深潜3型静静立在架子上。银灰色外壳在灯光下没什么光泽,像一块沉下来的铁。
他本该松口气。
但他没动。
因为就在刚才,监控屏右下角闪过一个信号。
很短,不到一秒。
来源不在外面,也不在地下河方向。
是从他们带回的那块稀有金属内部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