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说话,也没人离开。
六个小时后,曲线开始变化。
先是溶解氧回升,接着代谢速率缓慢爬升。b7号槽的光信号重新闪了一下,虽然微弱,但确实是主动发光。
“活了?”陈浩凑近屏幕。
“不是活了。”苏珊看着数据流,“是平衡开始恢复。有害菌数量正在下降,降幅每小时扩大一点二个百分点。”
“正向反馈建立了。”娜娜说,“新菌种已形成稳定种群,预计二十四小时内完成生态重塑。”
陈浩一屁股坐下,整个人陷进椅子里。
“总算……没白忙。”
“还没结束。”苏珊提醒,“我们需要制定长期管理方案,不然还会复发。”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们开了个短会。
《深海青一号农场生态管理守则》第一条:每周轮换营养液基础配方,防止微生物产生适应性。
第二条:设立三个缓冲培养单元,储备应急菌种,随时准备接种。
第三条:所有操作必须在惰性气体环境下进行,避免二次污染。
第四条:每日三次全面检测,数据同步上传备份。
第五条:任何人不得私自调整系统参数,哪怕觉得“看起来没事”。
会议结束,卡尔去清理工作台,苏珊整理实验日志,娜娜进入低功耗待机但仍保持后台扫描。
陈浩一个人站在培育舱前。
主株的光频已经恢复正常,嫩芽舒展,叶片缓缓摆动。他伸手贴在玻璃上,温度比之前低了些。
“你说你到底懂不懂我们在干嘛?”他低声说。
没有回应。
但他注意到,主株的茎部微微动了一下,像是轻轻晃了晃。
三十分钟后,警报响了。
不是红色紧急警报,是黄色提示音——F5号槽检测到微量异常菌落,浓度低于阈值,尚未扩散。
“新出现的。”娜娜立刻唤醒,“不属于上次污染源,也不在现有数据库中。”
陈浩转身看向控制台。
“位置?”
“附着在营养管内壁,靠近出口弯道。”
“会不会是从别的槽串过来的?”
“管道隔离正常,排除交叉污染。”
苏珊皱眉。“这意味着……污染源可能还在系统内部?”
“或者。”陈浩慢慢说,“它自己产生的。”
“不可能。”卡尔摇头,“植物不会凭空造出细菌。”
“但它能改变环境。”陈浩盯着那个闪烁的黄点,“我们加了新菌,换了配方,温度压强都在变。也许有些东西,是我们没算到的。”
娜娜调出三维结构图。整个农场的管道网络像一张蛛网铺开,每一个节点都标着实时数据。
“建议立即隔离F5,并启动局部净化程序。”她说。
“等等。”陈浩抬手,“先采样。我想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
卡尔取了微量液体,放进便携式分析仪。三分钟后,结果出来。
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序列……”苏珊念出来,“和主株的dNA有部分同源性。”
“什么意思?”卡尔问。
“意思是。”陈浩慢慢坐下来,“这菌,可能是它自己‘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