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把木片放在台面上,抬头看着三人。
“咱们真的要出海?”
陈浩正想开口,娜娜忽然转身走向主控台。她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几秒后,一张清单弹了出来,密密麻麻列着三十多项内容。
“出海准备必须系统化。”她说,“根据航行预估时间七天,每日基础消耗推算,现有物资缺口百分之六十二。”
苏珊凑过去看屏幕,“这上面写‘高能压缩饼’是什么?”
“用谷物粉、动物油和糖浆压成的干粮,每块五百大卡,可保存一年。”
“听起来像狗粮。”
“比狗粮贵。”陈浩接过话,“而且我们现在连这都凑不齐。”
娜娜继续说:“食物、饮水、工具、应急用品四大类需全部到位。建议分配任务,二十四小时内完成打包。”
“那就分头干。”卡尔站起身,“我负责工具。”
“我去清点库存。”陈浩拍了下肚子,“正好活动筋骨。”
苏珊看了眼清单,“容器不够,我得做新的。”
四人立刻散开。
陈浩带着娜娜去了储存区。门一打开,霉味冲出来。他捂了下鼻子,弯腰翻箱倒柜。熏肉还剩三块,包在油纸里,表面有点发白。谷物饼堆在角落,几袋已经受潮,袋子鼓起来。脱水蔬菜倒是干爽,但量不多。
“这些撑不了几天。”他说。
娜娜扫描了一遍,“建议立即处理潮湿粮食。高温烘干可恢复百分之八十九的食用性。”
“那就烧火。”
他们搬出炭炉,把湿粮铺在铁网上,一块。
“我现在像个烤红薯的。”
“你更像被烤糊的。”
“损我干嘛,我又不是机器人。”
“正因为不是,才需要提醒。”
两人忙到中午,总算把能救的粮食全烘干了。装袋时,娜娜用密封夹封口,每袋贴上标签,写明种类和保质期。
另一边,苏珊在缝防水袋。她把回收的帆布剪成方块,涂上树脂,一层层叠起来压紧。针线穿过厚布时很费力,手指被磨红了。
第一只袋子做完,她拎起来晃了晃,没漏。
“行,能用。”
她又做了六个,大小不同,分别标上“水”“盐”“工具”“药品”。最后还做了两个带背带的,说是方便随身携带。
下午三点,卡尔在工坊开工。他从废料堆里挑出一段硬木,量好尺寸,用电锯切出舵柄的形状。边缘打磨光滑,底部留出接口,能卡进船尾的金属套管里。
接着是测深绳。他找来一根旧电缆,剥掉外皮,露出里面的钢丝绳。截下十米长,一头绑铅块,另一头打结做标记,每隔一米一个结。
“这样就知道水多深了。”他自言自语。
他还做了个简易了望架,用三角支架固定,能拆开带走。工具包里塞了小锤、钉子、备用绳、胶条,全都编号登记。
天快黑时,三人回到码头。
娜娜正在核对电子台账。屏幕上显示:食物类完成百分之八十五,饮水类百分之七十,工具类百分之百,应急类百分之六十。
“差得还不小。”陈浩皱眉。
“野果可以补充维生素。”娜娜说,“附近有两处浆果树丛,成熟率已达可采摘标准。”
“我去摘。”苏珊说,“趁天亮前采完。”
“我跟你去。”陈浩站起来,“反正我也闲着。”
“你不是说累了吗?”
“现在不累了。”
两人带上帆布袋出发。树丛在基地东侧,离围墙不远。果子红透了,一碰就掉。他们边摘边吃,酸得直咧嘴。
“这玩意真难吃。”陈浩吐出一颗籽。
“难吃也得带回去。”苏珊把袋子装满,“不然路上会牙龈出血。”
回来时,苏珊把果子倒进盆里,加盐水泡着,准备明天晒干。
陈浩则开始检查食物打包情况。他发现水囊少了两个。
“谁拿走了d型水囊?”
“我用了。”卡尔头也不抬,“改成了信号旗收纳包。”
“那拿什么装水?”
“苏珊做的新袋子。”
陈浩翻出一只空袋,往里倒水测试。倒满后拎起来走几步,没漏。
“不错。”
他把所有食物重新分类,按每日配给分成七组,每组独立封装。淡水按每人每天一升半计算,装了十二个容器,多备两天量。
工具统一放进木箱,用海绵隔开,防止碰撞。应急包单独放,贴上醒目标签。
晚上八点,娜娜启动最终清点程序。
“食物:足量,额外增加三天缓冲。”
“饮水:达标,含净化药片十片。”
“工具:齐全,含备用零件。”
“应急:氧气面罩一组,止血带三根,抗感染药五支,均已过期三个月内。”
“还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