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低头画标记,娜娜回来了,手里木条变了样。表面黑了一层,像是被火燎过,但没烧透,摸上去粗糙又有质感。
“这倒有点意思。”他接过一块,翻来覆去地看,“还真像老物件。”
“下一步是固定支架。”她说,“建议使用L型连接件,三点受力更稳。”
“连接件在哪?”
“从报废的通风管道拆卸,已消毒处理。”
她转身取出一组金属角码,表面有划痕,边缘微微弯曲,但螺孔还能用。
“你这些东西藏得比老鼠洞还深。”陈浩接过,试着比在墙上,“装这儿行不行?”
“位置合理。”她说,“偏差小于零点五厘米。”
“你就爱算这个。”他嘟囔着,拿起电钻开始打孔。螺丝拧进去的时候有点卡,他用力转了几圈才紧实。
第一个角码装好,接着第二个。四个点固定完,支架横梁搭上去,稳当。
“接下来是墙面。”娜娜说。
陈浩把烧过的木条一块块摆在地上试拼。“这样斜着排?”
“推荐三列错位排列。”她说,“视觉重心更平衡。”
他照着摆,发现中间那块太短,空出一截。正想着怎么办,娜娜从口袋里掏出一片薄铁皮,大约巴掌大,边缘锯齿状,像是从什么机器上掰下来的。
“这个可以补空隙。”她说,“氧化层自然形成斑驳效果,与木纹形成对比。”
“你连这都带着?”陈浩接过,比在缝隙上,“倒是挺配。”
他用小钉子把铁皮固定住,再把最后一根木条压上去。整面墙一下子有了变化,不再是平平无奇的白,而是有了层次,有了故事感。
“差个名字。”他说,“既然要当展览墙,总得写点啥。”
“建议铭牌内容:‘首张餐桌诞生记’,附日期与制作者信息。”
“制作者写你还是写我?”
“协作完成。”
“那就写‘陈浩与娜娜’。”他笑,“听着像情侣创业档口。”
“无误读风险。”她说,“系统记录中本就如此标注。”
陈浩摇头,从笔筒里找了支记号笔,在一块小木片上写字。字歪歪扭扭,像是小学生写的。
他把木片钉在墙角,正对着支架。
“好了。”他退后两步,“这就是你的复古角?”
娜娜开启扫描模式,光学镜快速闪动。几秒后,她点头:“视觉融合度提升至百分之七十八,情感共鸣指数上升十六点三。”
“也就是说……还不到及格线?”
“当前仅为局部试点。”
“可我觉得已经比原来强多了。”他看着那堵墙,又看看整个餐厅,“你说要是全屋都这样,会不会太乱?”
“可分区域渐进式推进。”她说,“保留现代功能区简洁性,仅在生活区增强人文元素。”
陈浩摸着下巴:“听起来好像也不赖。”
他正想着,肚子突然叫了一声。
“哎哟。”他拍了下肚子,“忙半天,饭还没吃。”
“营养摄入延迟四十三分钟。”她说,“建议尽快补充能量。”
“等会儿再说。”他指着那面墙,“我还想加点别的。”
“例如?”
“比如……”他环顾四周,眼睛一亮,“上次砍树时留下的斧头印,还在不在树桩上?”
“保留完整。”
“拿来!钉在这墙上,旁边写‘第一斧’。”
“可行。”
“再找块破布,写着‘流汗最多的一天’,挂上去。”
“情感符号化表达有效。”
“这不就行了。”他叉腰站那儿,“咱们这不是有历史了?”
娜娜沉默片刻,镜面缓缓转动。
“你刚才说,人类需要归属感。”陈浩咧嘴,“其实我不在乎墙是灰是白,灯亮点暗。我在乎的是——坐在这儿吃饭的时候,知道这桌子是谁做的,这伤是怎么来的,这味道是从哪块木头飘出来的。”
他顿了顿:“你说的复古,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娜娜没有回答,只是将投影再次调出。这一次,她没有展示冷冰冰的数据对比,而是生成了一幅动态画面:阳光照进餐厅,木纹泛着暖光,墙上那块铁皮反射出细碎的影子,像星星。
陈浩看着,笑了。
“行。”他说,“那就先不动大墙。这角落先留着。看看过几天我还会不会想改回现代风。”
他转身走向门口,准备去拿斧头。
娜娜站在原地,光学镜微微闪动。
就在他拉开门的瞬间,回头看了眼那面墙。
然后说:
“其实吧,我觉得它还挺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