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第一场雪轻轻覆盖着宋市,宋氏集团三楼的东南角,一片崭新的办公区正在做最后的布置。纯白色的墙面,原木色的工作台,墙上挂着巨幅灵感板,角落里立着几个穿着样衣的人台模型——这里就是即将成立的木兰服饰设计部。
楚瑶站在落地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既期待又忐忑。今天,两位从省美术学院特聘的年轻设计师即将到任,这标志着木兰服饰从一个依靠市场跟风的服装生意,向拥有自主设计能力的品牌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
新血注入
上午九点,当前台打来电话说两位设计师到了时,楚瑶亲自到电梯口迎接。
首先走出电梯的是苏青,省美院服装设计系的优等生,扎着利落的马尾,穿着自己设计的黑色立领外套,眼神中带着艺术生特有的执着。跟在她身后的是林小雨,同样毕业于美院,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彩虹色的毛衣,层层叠叠的项链,浑身上下散发着活泼的创意。
欢迎来到木兰。楚瑶与她们一一握手,能感受到两个年轻人手心的微湿。
在参观新办公室时,苏青一眼就看中了靠窗的位置:这里的光线最适合画图。而林小雨则对样品面料架爱不释手:这些布料的质感真好!
然而,当楚瑶带她们去见其他部门负责人时,气氛就开始变得微妙。
设计师?生产车间的老张师傅皱起眉头,就是画图纸的?咱们一直照着市场上的畅销款做,不也挺好?
销售部的李经理更直接:她们设计的衣服,卖得出去吗?
首战受挫
设计部成立的第一次产品会议上,矛盾就爆发了。
苏青展示了她精心设计的首个系列——以宋代美学为灵感的简约新中式。流畅的线条,素雅的色彩,精致的盘扣细节。
这...这能卖得动吗?李经理第一个质疑,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是鲜艳的颜色,夸张的款式。这么素,谁买啊?
老张师傅拿起设计图,眉头紧锁:这些盘扣太复杂了,一个工人一天也做不了几个。成本得多高?
林小雨忍不住反驳:可是这些设计才有辨识度啊!现在满大街都是仿款,我们要做就做不一样的!
会议不欢而散。
更让人沮丧的是,随后进行的市场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经销商对这批设计持保守态度。太超前了,一个老客户直言,在我们县城肯定卖不动。
那天晚上,楚瑶路过设计部,发现灯还亮着。推门进去,看见苏青一个人站在人台前,正默默调整着样衣的肩线。
楚总,苏青没有回头,是不是我们太理想主义了?
楚瑶走到她身边,轻轻抚平样衣上的褶皱:记住,引领市场的人,从来都不是跟着市场走的。
面料突破
转机来自一次偶然的省城之行。
在省纺织厂的样品室里,楚瑶被一块特殊的面料吸引——那是一种混纺布料,既有棉的舒适,又有丝的质感。
这是我们的试验品,技术员介绍,但是生产成本太高,还没有企业愿意批量订购。
楚瑶立即想到了苏青的设计。她当场打电话回公司:把新系列的设计图带过来,马上!
当苏青和林小雨赶到省城,看到那块面料时,眼睛都亮了。
就是它!苏青激动地说,如果用这种面料,我的设计就能完美呈现了!
林小雨更是在样品室里流连忘返,灵感迸发:我们可以开发专属面料!让竞争对手想模仿都找不到材料!
楚瑶当机立断,与纺织厂签订了独家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木兰专属面料系列。
磨合与理解
然而,专属面料的开发过程充满挑战。
第一批面料到货后,老张师傅直接找到了楚瑶的办公室:楚总,这布料太难处理了!缝纫机老是卡线,工人们都在抱怨。
与此同时,苏青对成品的要求几乎苛刻:这里的走线歪了零点五厘米,必须拆了重做!
车间的老师傅们怨声载道:这些小丫头,就知道指手画脚!
楚瑶意识到,必须让设计和生产两个部门真正理解彼此。
她组织了一次角色互换活动:设计师们要到车间亲手制作一件衣服,而老师傅们则要学习基础的设计知识。
第一天,苏青在缝纫机前手忙脚乱,手指被针扎了好几次。而老张师傅拿着素描本,半天画不出一条直线。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你们总说我的设计难做了。下班时,苏青揉着酸痛的肩膀说。
老张师傅也不好意思地承认:画图比做衣服还难。
这次活动后,两个部门的关系明显改善。苏青开始在设计时考虑工艺难度,而老师傅们也会主动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