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宋卫东这个糙汉子看得眼眶发热,鼻子发酸。他把信纸小心翼翼地折好,贴身放在口袋里,仿佛这样就能汲取到来自远方的力量和温暖。
他开始真正沉下心来,跟着阿强穿梭于华强北电子市场、罗湖商业城、大大小小的服装加工厂和贸易公司。他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电子表、计算器、录音机,也看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服装面料和五花八门的“港货”、“洋货”。他努力学习辨认真假,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学习听懂那些夹杂着粤语的生意经。
第二次通电话,是在他做成第一笔小生意之后。他咬牙用一千五百块钱,吃下了一批款式新颖的电子表,然后通过阿强的关系,加价卖给了来内地采购的二道贩子,净赚了三百块。虽然钱不多,但意义重大。
这次,他的声音明显洪亮了许多,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红梅!我赚钱了!第一批电子表,赚了这个数!”他报出数字,像个等待夸奖的孩子。
“真的?太好了!”楚瑶在电话那头也由衷地为他高兴,“我就知道你能行!不过还是要谨慎,看准了再下手。”
“我知道!你放心!阿遥呢?睡了吗?”
“刚睡下,抱着你上次给他买的那个小汽车睡的。他今天还画了幅画,说画的是爸爸在南方开大轮船……”
听着妻子温柔的叙述,想象着儿子可爱的模样,宋卫东觉得连日来的疲惫和艰辛都烟消云散。挂了电话,他走在深圳霓虹闪烁的街头,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第一次对这个城市产生了一丝归属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有一个家在支撑着他,等待着他。
信件成了他们之间最稳定、最深入的情感纽带。楚瑶的信,不仅仅是报平安,她会和他讨论“宋锦”新一季的设计灵感,会说起管理上遇到的困惑,也会写下对阿遥成长点滴的细腻观察。她的文字,理性而温暖,像一盏灯,照亮宋卫东在异乡孤独打拼的夜晚。
而宋卫东的回信,则充满了南方的鲜活气息。他描绘着特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讲述着生意场上的见闻和惊险,抱怨着饮食的不习惯和对北方面条的思念。他的字迹潦草,有时还有错别字,但情感真挚滚烫。他甚至在信里夹带了几张深圳街景的彩色照片,让楚瑶和阿遥能“看见”他所在的世界。
空间的距离,非但没有冲淡他们的感情,反而因为这种靠文字和电波维系的、延迟的交流,让他们有了更多沉淀和思考的时间。他们不再仅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像是彼此最知心的战友和灵魂的依靠。楚瑶看到了丈夫在磨难中的成长和担当,宋卫东则更深切地理解了妻子的智慧与坚韧。
几个月后的一个深夜,宋卫东在租住的小屋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给楚瑶写回信。窗外是深圳不夜的灯火,而他的笔下,流淌出的却是对北方那个小院里,一盏灯火、一碗热汤的深切思念。
他写道:“……红梅,这里很好,机会很多,但我时常想起宋家屯,想起咱们的老宅,想起你和阿遥。分别方知相聚贵。等我在这边真正站稳脚跟,把路趟熟了,就接你们过来看看。南方的风,确实不一样,但只有你们在身边,这风才是暖的……”
写到这里,这个在生意场上逐渐变得精明强悍的男人,眼角悄然湿润了。他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贴上邮票,仿佛将自己一颗滚烫的、浸润着思念与奋斗的心,一并封存,寄往那千里之外的北方。
短暂的分别,如同一场淬火,让他们的感情在思念的熔炉中,去除杂质,愈发坚韧和深厚。他们都在为了共同的未来打拼,一个在南方开拓新的疆土,一个在北方稳固着大后方,两颗心,却因这千里之隔,靠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