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渐渐成熟。在一个月朗星稀的晚上,林薇和楚瑶提议再开一次家庭会议,这次不叫“股份制改造讨论会”,只叫“家里以后怎么发展,一起唠唠”。
会议上,林薇没有画复杂的结构图,而是用一张大白纸,画了一个大大的圆。
“咱们就把这个圆,当成咱们宋氏集团所有的家当。”她指着圆说,“我们现在提议,不是把这个圆切开拿走,而是想办法,让这个圆变得更大!”
她在圆的外面,画了一个更大的同心圆。
“怎么变大?光靠咱们自家人拼命不够,得让更多能人一起使劲。怎么让他们愿意使出浑身力气?就得让他们知道,圆变大了,他们也能多分到一块。”
她在小圆和大圆之间的环上,点了几个点,“这一部分,就是预备拿出来,奖励给那些能让圆变大的能人的。而里面这个核心的小圆,永远都是咱们老宋家自己的,而且随着大圆变大,咱们的核心部分,实际也在变大,比现在守着小圆不动要大多了!”
这个“同心圆”的图示,比“好耕牛”的比喻更进了一步,直观地展现了“做大蛋糕”与“分配”的关系。
宋卫国看着图,第一个表态:“我琢磨了这些天,觉得……薇子和瑶子说的,在理。超市要发展,确实需要能人,也需要新办法。只要咱们家能把控大局,试试看,也行。”
宋建国也终于松口,他长出一口气:“刘师傅走了,给我敲了警钟。光靠老感情,留不住最核心的人。如果……如果真能用一点未来的好处,把他们牢牢拴住,我同意。”
宋卫民和周晓云自然是支持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坐在上首,一直沉默抽烟的宋老实,以及紧挨着他、神色复杂的赵金凤。
宋老实吧嗒完最后一口烟,将烟袋锅在鞋底上用力磕了磕,发出清晰的声响。他抬起眼,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儿女的脸,最后落在林薇和楚瑶身上。
“这些天,你们说的话,打的比方,我都听着呢。”他声音缓慢,却带着千钧之力,“我这把老骨头,是旧脑筋。但我不糊涂。咱们这个家,能起来,靠的就是敢闯敢干,不守旧。”
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下一个极大的决心:“你们年轻人,看得比我们远。你们说的这个‘股什么制’,听着是能让家业更稳当,更能留住人。只要记住一条:根,不能丢!宋家的根,不能乱!”
他看向林薇和楚瑶:“你们俩,牵头弄吧。立好规矩,写清楚章程,别留下糊涂账,别伤了自家人的和气。”
当家的发了话,一锤定音。赵金凤看着老伴,又看看眼神坚定的儿女们,最终叹了口气,抹了抹眼角,没再反对,只是嘟囔道:“你们啊……就是能折腾……可别折腾散了……”
林薇和楚瑶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一股热流涌上眼眶。她们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续制定方案、清产核资、股权设计,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最艰难的一关——获得家人的理解和原则性同意——已经迈过。
耐心,如同最细腻的春雨,终于润湿了看似坚硬的土地。一颗名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种子,在宋家这片传统的土壤里,历经波折,终于被允许播种下去。接下来,它将如何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将是这个家庭面临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