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充实感(1 / 2)

稳定古老祭坛节点带来的短暂充实感,在返回古堡后,迅速被更加沉重的现实所取代。伊丽莎白对他独立完成任务的结果不置可否,只是在他通过“阴影小径”回归时,隔空投来一瞥,那目光中蕴含的意味比言语更复杂——有审视,有衡量,或许还有一丝被验证了某种预期的淡漠。

没有赞许,没有新的指令。只有那座沉默的古堡,和藏书室里无穷无尽、仿佛永远也读不完的晦涩典籍,在等待着他。

江淮并未感到失落。他早已明了,伊丽莎白的“课程”从来不是孩童式的鼓励教育,而是赤裸裸的生存筛选。每一次任务的完成,只是获得了留在棋盘上的资格,以及面对下一轮更残酷淘汰的入场券。

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的系统性梳理中。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阅读,他开始尝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他将接触过的裂隙类型、污染源特征、能量节点性质、乃至“寂静回响”的低语和伊丽莎白偶尔透露的零星信息,分门别类,寻找内在的联系与规律。

他发现,无论是负面情绪堆积的裂隙,还是人为培育的污染源,其本质似乎都在于对现实某种“规则”的扭曲或侵蚀。而“源血碎屑”所代表的“侵蚀与嬗变”法则,仿佛恰好是这类扭曲力量的“高位存在”,既能被其吸引、共鸣,又能对其进行压制、乃至吞噬。

这或许就是伊丽莎白选择他作为“钥匙”的深层原因。他不仅是个探测器,更可能是一个……净化器?或者,一个能够“品尝”并“消化”这些扭曲,从而反哺自身、乃至反哺古堡“基石”的特殊容器?

这个猜想让他不寒而栗。如果真是这样,那他每一次使用锈蚀之痕的力量,每一次吞噬那些污秽,都是在加速自身与这种危险法则的同化进程。伊丽莎白所谓的“打磨”,或许就是在不断测试这把“钥匙”的“耐腐蚀”上限,以及其“转化效率”。

他变得更加谨慎。在后续的冥想和力量熟悉练习中,他不再一味追求力量的提升或操控的精妙,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每一次使用锈蚀之痕后,自身精神状态、肉体感知乃至情绪波动的细微变化。他试图找到那个危险的临界点,找到在利用力量的同时,尽可能保持自我意识清醒的方法。

这个过程孤独而漫长。米雪儿似乎察觉到了他身上愈发沉淀的气质,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打扰,只是偶尔会默默放下一碟点心,或者蜷缩在远处的沙发上陪着他。古堡的阴影能量流淌在他周围,时而如同冰冷的潮水,时而又仿佛带着某种古老的韵律。

这天,他正在尝试解读一卷关于“灵魂契约枷锁与反向制约可能性”的禁忌文献(这或许能帮他找到一些在伊丽莎白契约下保全自我的理论依据),胸前的信标突然传来一阵极其独特、并非召唤或警报的波动。

那是一种……共鸣邀请。

并非来自伊丽莎白,而是来自古堡本身,来自那些流淌在墙壁与阴影中的能量。信标仿佛成了一个接收器,将一段残缺的、关于古堡某个区域能量回路运转的“困惑”传递给了他。

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古堡这个巨大的、沉默的活物,第一次主动向他这个“住户”发出了求助信号——关于它自身某个“毛细血管”级别的能量淤塞问题。

江淮放下卷轴,闭上眼睛,仔细感知着信标传递来的信息流。那是一个位于古堡下层、靠近外围城墙的、几乎被遗忘的古老观测塔楼。那里的能量回路因为年代久远和结构微小,出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结”,影响了周边几个无关紧要的警戒符文的灵敏度。

对庞大的古堡而言,这就像人体毛细血管末梢的一点微循环不畅,无伤大雅。但此刻,它却将这个“小麻烦”,通过信标,呈现在了江淮面前。

是伊丽莎白的又一次测试?还是古堡在他多次使用“阴影小径”、接触核心能量、并成功稳定外部节点后,对他产生了一丝微弱的“认可”,从而开放了这部分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