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61章 暑假里的进货之旅

第61章 暑假里的进货之旅(1 / 2)

7月的北方县城,刚入伏就热得像个蒸笼。胡同里的老槐树叶子蔫蔫地垂着,蝉鸣声从早到晚没停过,连风刮过都带着股热气。“小浩小卖部”的门帘被撩起又放下,李秀莲坐在收银台后,手里的蒲扇摇得飞快,看着账本上的进货清单,眉头却轻轻皱着——暑假才过去五天,货架上的饼干卖得慢了,作业本更是没人问,倒是小浣熊干脆面和“唐僧肉”辣条每天都要补两次货。

“妈,我看最近同学都在买草莓味的大大泡泡糖,还有新包装的唐僧肉,咱们家小卖部都没有。”沈浩端着刚从井里捞出来的西瓜,放在收银台上,切成两半递了一块给妈妈,“昨天晓雅来买橡皮,还问我有没有草莓味的泡泡糖,说她弟每天都吵着要。”

李秀莲咬了口西瓜,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淌:“我也想进点新货,可之前去县城批发部问,他们说大大泡泡糖只有橘子味,新包装的唐僧肉还没到货。要进得去市里的东风批发市场,就是太远了,来回得坐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你爸又去乡下帮你王叔修房子,我一个人扛不动货。”

沈浩眼睛一亮,放下手里的西瓜皮:“妈,我陪你去啊!我都十岁了,能帮你拎货,还能帮你看东西。再说,我知道同学喜欢啥,到了市里还能帮你选货,肯定不会错。”他早就想跟着去市里的批发市场看看,之前听爸爸说,那里的货又全又便宜,还有很多县城没有的新花样。

李秀莲犹豫了一下——沈浩虽然懂事,可毕竟是个孩子,长途汽车颠簸,批发市场人又多,怕挤着他。可转念一想,家里确实缺个帮手,沈浩又懂学生的喜好,说不定真能帮上忙,便点了点头:“行,那咱们周六去,你今天晚上早点睡,明天早上五点就得起来赶车。”

周六凌晨四点半,天刚蒙蒙亮,胡同里还静悄悄的。沈浩背着妈妈缝的帆布包,里面装着两个馒头和一壶凉白开,跟着李秀莲往长途汽车站走。路上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倒驱散了几分暑气。到了汽车站,开往市里的长途汽车已经停在站台,车身是淡绿色的,车身上印着“县城—市东风市场”的字样,车窗上还沾着昨晚的雨痕。

“慢点上,别挤着。”李秀莲拉着沈浩的手,小心翼翼地踏上汽车。车里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去市里进货的小商贩,手里都拎着鼓鼓囊囊的袋子。两人好不容易在后排找到两个空位,刚坐下,汽车就“轰隆”一声发动了,车身颠簸着往前开,窗外的树影飞快地往后退。

沈浩靠在车窗上,没一会儿就精神起来——这是他第一次去市里,眼睛不停地往窗外看,路过县城边界的牌子时,还兴奋地指给妈妈看:“妈,你看!那是‘欢迎来到市郊区’的牌子,咱们快到市里了!”李秀莲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别着急,到了东风市场,让你好好逛逛,不过得跟紧我,别丢了。”

三个小时后,汽车终于停在了东风批发市场门口。沈浩跟着李秀莲下了车,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市场门口挤满了人,大大小小的货箱堆在路边,三轮车、平板车穿梭其中,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市场里面是一排排的摊位,每个摊位都挂满了零食、文具、日用品,五颜六色的包装看得人眼花缭乱。

“咱们先去张老板的摊位,以前你爸跟他进过货,价格公道。”李秀莲拉着沈浩,熟门熟路地往里走。张老板的摊位在市场中间,摊位前摆着成箱的饼干、糖果,张老板正坐在小马扎上算账,看见李秀莲来,赶紧起身招呼:“秀莲来了!这次想进点啥?我刚到了一批新的饼干,奶油味的,卖得挺好。”

李秀莲走到摊位前,拿起一包饼干看了看:“张哥,饼干我要十箱,还有作业本,要五十本薄的,五十本厚的。对了,还有小浣熊干脆面,再要二十箱,上次进的卖得快。”

沈浩在摊位前转了转,眼睛突然亮了——摊位最里面的货架上,摆着几箱大大泡泡糖,有草莓味、橘子味,还有他没见过的青苹果味,包装纸上印着卡通小熊,比县城里卖的旧包装好看多了。旁边还堆着新包装的“唐僧肉”,袋子是红色的,上面印着“唐僧肉”三个大字,还有孙悟空的简笔画,比之前的透明包装显眼多了。

“张叔叔,这大大泡泡糖和唐僧肉怎么卖啊?”沈浩拉了拉李秀莲的衣角,指着货架上的货,“妈,你看,这是草莓味的大大泡泡糖,晓雅她们都喜欢,还有新包装的唐僧肉,肯定好卖。”

李秀莲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皱了皱眉:“这泡泡糖以前没进过,新包装的唐僧肉也不知道好不好卖,万一压货了咋办?咱们进货的钱都是小卖部赚的辛苦钱,可不能瞎花。”

张老板笑着说:“秀莲,这你就不懂了,现在市里的孩子都爱买这个,草莓味的大大泡泡糖,一天能卖好几箱,新包装的唐僧肉,因为包装好看,比旧的卖得还快。你要是不放心,先少进点,泡泡糖每种口味进五箱,唐僧肉进三箱,卖得好下次再多进。”

沈浩赶紧帮腔:“妈,就少进点试试嘛!咱们家小卖部在学校旁边,学生都爱新鲜的,肯定能卖出去。要是卖不出去,我以后就不吃零食了,把钱省回来。”

李秀莲看着儿子认真的样子,又想了想最近学生来问新货的情况,终于松了口:“行,那泡泡糖就草莓味、橘子味各进五箱,青苹果味先不进,唐僧肉进三箱。张哥,你可得给我算便宜点,下次卖得好,我还来你这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