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夏,南中的战报与北疆的捷报同期送达襄阳,却在林羽心中激起截然不同的涟漪。北疆是酣畅淋漓的决胜,而南中,则是需要彻底根治的顽疾。州牧府书房内,冰鉴散发着丝丝凉意,却驱不散林羽眉宇间的沉思。他手指缓缓划过地图上益州南部那一片山峦重叠、瘴气弥漫的区域,目光最终定格在“建宁”二字之上。
诸葛亮与庞统侍立一旁,皆知主公正在权衡对南中的最终决策。短暂的寂静后,林羽抬起眼,目光沉静如水,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孟获反复无常,非真心归化。此人留之,南中永无宁日。”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定了孟获的生死。“传令陆逊、法正,不必再行怀柔,寻机一战而定,枭首示众,传檄南中诸部,以儆效尤。”
“主公英明。”诸葛亮颔首,“诛其首恶,方可震慑余孽。然其后,当以何策安南中?”
林羽嘴角掠过一丝冷峻的弧度,手指轻轻点向襄阳城的方向:“孟获之妻祝融,性烈而有胆识,其女花鬘,年虽幼,亦具慧质。此二人久在襄阳,于王化之下,心性岂无移易?孟获既诛,便纳祝融为夫人,收花鬘为义女,好生教养。”
庞统眼中精光一闪,抚掌道:“妙哉!诛其父,纳其母,收其女。既可示天下以宽仁,不绝孟获之祀,又可借此母女羁縻南中蛮族之心,更可向诸蛮昭示,顺我者,非但可生,亦可荣华加身!此一举三得之策!”
“不止于此。”林羽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庭园,“南中之乱,根在于蛮汉隔绝,习俗迥异,彼此视若仇寇。欲要长治久安,非仅靠武力镇抚,更需变其俗,易其心。”他转过身,目光扫过诸葛亮与庞统,“孤意已决,待平定建宁后,即颁行《南中化令》。”
诸葛亮与庞统神色一凛,知主公将有重大举措。
“此令核心有三。”林羽沉声道,“一曰通婚。敕令军中未婚将士,及益州、荆州汉家子民,愿娶蛮女者,官给聘礼,免其家三年赋役。所生子嗣,一律录入汉籍,准其入学读书,科举入仕。蛮族首领、勇士娶汉女者,赏赐加倍,优先授以官职。”
“二曰易俗。在建宁、永昌等地设立‘化夷学堂’,选蛮族子弟聪慧者入学习汉话、汉文、汉礼。命各地官吏,劝导蛮人革除陋俗,渐从汉家衣冠、婚丧之礼。然此事不可操切,当以利导之,使其自慕华风。”
“三曰共利。开放互市,汉商可入山货,蛮人可出山珍,官府平抑物价,禁止欺诈。招募蛮人壮丁,编练为‘山地营’,给予汉军同等粮饷,使其为我所用,守土安疆。”
庞统听得心潮澎湃,赞道:“主公此策,可谓恩威并施,直指根本!通婚以融其血,易俗以化其心,共利以结其缘。十年生聚,十年教化,则南中之地,当与中原诸夏无二矣!”
诸葛亮亦深以为然:“然此三策,推行之初,必遇阻力。蛮人或有疑惧,汉人或有鄙夷。需选派干练持重之臣,总揽其事,耐心疏导,方可见功。法孝正(法正)久在蜀中,熟知蛮情,陆伯言(陆逊)刚柔并济,可令此二人主持化夷之事,必能胜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