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冬,随着汝南战事的尘埃落定和司马懿事件的余波渐平,林羽并未沉浸在军事胜利的喜悦中,而是以更深的远见,将战略重心转向内部巩固与长远发展。他深知,疆域的扩张若没有坚实的人才基础和稳固的内政支撑,不过是沙上筑塔。一场旨在网罗天下英才、深耕新占之土的宏大布局,在寒冬中如火如荼地展开。
一、布告天下,唯才是举
洛阳州牧府内,林羽与诸葛亮、庞统、徐庶、蒯越等核心谋士连日商议,最终拟定并颁布了影响深远的《荆州求贤令》。此令一反当时看重门第、品行的常规,明确提出“不论出身,唯才是举;不拘品行,但求实用”的原则。令文由诸葛亮亲自执笔,辞藻恳切,意气风发:
“……方今天下分崩,社稷倾危,此乃志士仁人效命之秋也。羽虽不德,忝居荆襄,志在匡扶汉室,扫清寰宇。然智浅才疏,常恐力有不逮。若有治国用兵之奇才,或通晓律法钱谷之能士,或擅工匠农桑之巧匠,无论寒门世族,不计过往微瑕,但有一技之长,足以利国利民者,皆可毛遂自荐,或由州郡举荐。羽必虚席以待,量才授职,厚禄以养,使之尽展其才,共图大业!”
此令通过官道驿站、往来商旅、乃至“谛听营”的秘密渠道,迅速传遍荆州、司隶、益州北部、乃至曹操控制的兖豫部分地区以及江东边缘地带。其在寒门士子、怀才不遇的能人异士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人视荆州为乱世中的一片希望之地。
二、设立招贤馆,分级考核
为将求贤令落到实处,林羽采纳庞统建议,在襄阳、洛阳、宛城、汝南四座重镇设立“招贤馆”,由马良、伊籍、陈震、孙乾等有识人之明的官员轮流主持。招贤馆并非简单接待,而是设有初步的考核机制:
*文士需应对时务策问,或展示其经学、律法、算术所长。
*武士需演示骑射、技击,或陈述其对兵法的理解。
*匠人需呈递其发明创造或精湛技艺的实物、图样。通过初试者,记录在册,根据其才能评级,给予相应待遇(从提供食宿到直接授予低级官职不等),并集中送至襄阳或洛阳,由诸葛亮、庞统等核心幕僚进行最终面试,量才擢用。此举极大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和公平性。
三、才俊来投,群星初现
求贤令的效果立竿见影,各地人才开始向荆州汇聚:
*荆州本土:除了早已出仕的马良、马谡兄弟,更有如襄阳杨仪(字威公,精于吏治)、宜城廖化(字元俭,虽为武将,然忠勤笃实)等一批中下层人才得到发掘和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