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冬,凛冽的寒风席卷中原,洛阳城头的“林”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林羽在初步稳定洛阳局势后,并未满足于困守孤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司隶地区的另一战略要地——弘农郡。与此同时,针对东吴的谋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北进弘农,肃清司隶
弘农郡,西接潼关,北临黄河,是屏蔽洛阳西侧、连接关中的关键枢纽。此前虽遭伏击损失了曹休这支机动兵力,但郡内仍有部分曹军残部据城顽抗,且与退守潼关的夏侯渊部遥相呼应,对洛阳构成潜在威胁。
林羽决意拔除这颗钉子。他命黄忠与庞统坐镇洛阳,总揽军政,巩固防务,安抚人心。自己则亲率周猛、魏延为将,徐庶为军师,领精兵两万,北上征讨弘农。
大军出洛阳,兵锋直指弘农郡治所弘农县(今河南灵宝)。沿途曹军据点闻风丧胆,或降或逃。兵临城下时,弘农守军见林羽主力到来,又无援军希望,军心涣散。在徐庶的策反和庞统预先安排的细作内应下,守将开城投降。林羽兵不血刃,拿下弘农城。
随后,周猛、魏延分兵扫荡郡内其他负隅顽抗的城池,如陕县、渑池等地。魏延展现其勇猛果敢的一面,率轻骑突进,连破数寨;周猛则稳扎稳打,清剿残敌,安抚地方。至年底,弘农郡全境基本平定。林羽任命稳重干练的随军文官为弘农太守,留下部分兵力驻守,将司隶地区连成一片,洛阳的西线屏障得以巩固。大军凯旋时,携大量缴获物资,进一步充实了洛阳的府库。
二、东线谋略,吴境生波
就在林羽北定弘农之际,针对东吴的“驱虎吞狼”之计也开始发酵。根据诸葛亮的战略规划,荆州方面秘密派遣多批精干人员,携带重金,分别潜入江东腹地的山越部落和交州士燮势力范围。
对山越,使者利用其长期受东吴压迫、渴望独立的心态,煽动其:“孙权穷兵黩武,税赋沉重,今其主力西顾荆州,后方空虚,正是各部豪帅起事,夺回祖地,自立为王的大好时机!”并承诺提供少量兵器和情报支持。
对士燮,使者则以其子士徽等人对孙权干预交州内部事务的不满为突破口,暗示:“林将军据有荆益(指巴东),兵强马壮,与孙权威逼之态截然不同。若士公能对东吴施加压力,牵制其兵力,林将军愿承认士公对交州的完全自治,并开放贸易,永结盟好。”
这些隐秘的行动逐渐生效。山越各部本就蠢蠢欲动,得到外部“鼓励”后,叛乱蜂起,攻击东吴在丹阳、会稽等郡的县城、粮仓,牵制了吕范、贺齐等东吴将领的大量兵力。而士燮虽未公开与孙权决裂,但也开始对东吴的命令阳奉阴违,并在边境制造摩擦,使得孙权无法从交州方向获得稳定的后勤支持,甚至需要分兵防备。
东吴陷入东西两线受压的困境。周瑜虽坐镇柴桑,面对荆州水军的严密监视和内部叛乱,一时难以全力西进争夺江北失地。荆州趁机由江夏文聘、巴东黄忠所部,进一步巩固了对下雉、蕲春等江北要点的控制,并小规模向前推进,蚕食东吴在长江北岸的势力范围。
三、深夜慰藉,英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