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白立刻会意。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琴弦上翻飞,这次弹的不是完整的《卖花调》,而是截取了其中最鲜活的片段——“阿婆掀竹篮,小娃摸菊花”的调子,每一个音符都带着晨露沾湿的甜腥气。
阿砚的剑则舞成了一片金网。他的指法是乐神亲传的“宫商引”,每剑都精准挑中骨笛的笛孔,剑风里溢出的琴音与李慕白的琴声交织,形成一张无形的网。
“市井调是魂的归处,仙乐指法是魄的锚。”阿砚的声音混着剑鸣,“它们本就是一体两面,你护着魂不散,我镇着魄不灭!”
【万骨化琉璃】
杀阵开始崩解。
被李慕白的琴音牵引,骨尸们眼中的红光渐渐褪去,他们手中的锈剑化作花瓣,身上的血污凝成露珠,最后竟化作半透明的魂体,飘向泉眼。
被阿砚的剑气镇压,骨笛里的黑雾开始消散。笛身上的乐符重新亮起,不再是狰狞的杀调,而是回到了最初的模样——有农闲时的田歌,有婚嫁时的唢呐,有孩童玩闹时的童谣,每一缕音波都像春风,抚过泉眼里的寒水。
九眼寒泉的水位开始下降。
李慕白和阿砚退到崖边,看着泉底的景象逐渐清晰:原本被血水淹没的石缝里,露出半座石桥。桥身由无数白骨拼接而成,却在骨缝间生出了淡金色的纹路,像琉璃般通透。桥的另一端,隐约能看见一座石殿,殿门上刻着“乐神殿”三个大字。
【悬念收束】
骨笛的呜咽声彻底消失了。
李慕白捡起一片飘落的骨花瓣(原是骨笛的碎片),发现骨片上刻着行小字:“俗调引魂,仙调镇魄,双调合一,方见真章。”
阿砚望着石桥,眼神复杂:“这是最后一关了。”他转头看向李慕白,指尖轻轻碰了碰他怀中的玉佩,“乐神殿里,藏着《广陵散》的完整曲谱。但魔使……可能也在那里。”
李慕白摸了摸琴身上的野菊,又看了看桥对面的石殿。他想起幻音林老妪的话:“下一关,是凡人的眼泪。”可此刻,他的耳边却响起长安街头乞丐的哭号,酒肆里书生的叹息,还有师父临终前的咳嗽——那些鲜活的、滚烫的“人间悲苦”,才是他最该接住的“眼泪”。
“阿砚,”他说,“走,去乐神殿。”
石桥在他们脚下泛起金光。李慕白踏上第一步时,听见桥上传来若有若无的琴音——是他从未听过的旋律,却比任何仙乐都更让他心颤。
那是《广陵散》的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