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暄:明代“市井智士”!用“反戈一击”破构陷,以巧计除奸救忠
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专权擅势。当时有个叫袁彬的指挥,曾跟随明英宗北征,在英宗被俘期间有保护之功。门达嫉妒袁彬受英宗信任,就派巡逻的士兵搜罗他的隐私,想置他于死地。
当时有个叫杨暄(也有说法叫杨埙)的手艺人,擅长做倭漆漆器。明宣宗喜欢倭漆的精致,曾让杨暄去学习制作,他也因此被称为“杨倭漆”。杨暄对门达的恶行很愤慨,就上奏朝廷,揭发门达违法的二十多件事,还极力诉说袁彬的冤屈。
奏疏递上去后,英宗让门达去逮捕审问杨暄。杨暄被带到门达面前,神色一点不慌,假装自己和这事没关系。门达一一追问他奏疏里的事,杨暄都回答“不知道”,还说:“我就是个地位低下的手艺人,不识字,又和您没仇怨,怎么会做这种事?您让身边人退下,我跟您说实话。”
等身边人都退走,杨暄才“坦白”:“这是内阁大臣李贤教我做的,他让我把奏疏递上去,我其实根本不知道里面写了什么。您要是召集大臣在朝廷上审问我,我肯定当众把这事说出来,李贤就没法辩解了。”门达听了特别高兴,还拿酒肉招待杨暄。
第二天早朝,门达把杨暄说的话奏报给英宗,英宗下令把大臣们召集到午门外,当众审问。等把杨暄带上来,门达就对李贤说:“这些都是先生你指使的,杨暄已经招供了!”李贤正惊讶,杨暄突然大声说:“要死我自己死,怎么敢乱指认别人!我就是个市井小人,怎么可能见到内阁大臣?天地鬼神都看着呢,这明明是门达教我这么说的!”
接着杨暄把奏疏里揭发的二十多件违法事,一条一条说得清清楚楚,没有遗漏。门达瞬间气势全无。英宗知道实情后,从此开始疏远门达。袁彬也得以被调任南京任职,过了一年,又被召回京城恢复原职。后来门达因心怀不满被定罪,贬到广西戍边,最后死在那里。
冯梦龙点评:这和唐代张说驳斥张昌宗、保全魏元忠的事思路一样,但张说本来就有权谋智慧,还得到宋璟等人的再三鼓励,才起到效果。杨暄只是个普通小人,没读过书、不懂历史,却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奇计,对抗皇权威压、堵住奸臣的嘴——不仅救了袁彬,还救了李贤;不仅保全了两位忠臣,还除掉了一个大奸臣。他的智慧比张说高十倍,功劳也比张说大十倍。
当时士大夫中,依附门达、讨好他的人可不少。看到杨暄这事,有谁能不惊讶得吐舌头?听到这事,有谁能不惭愧得冒汗?难道不是当官的被富贵捆绑,反而不如普通百姓能坚守是非公道吗?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对宋濂发怒,派人去他家要杀他。马太后当天吃素,朱元璋问原因,太后说:“听说今天要杀宋先生,我救不了他,只能吃素为他求点阴间的福气。”朱元璋醒悟过来,立刻派人快马去赦免宋濂。
薛文清(薛璟)得罪王振后,王振下诏书要把他绑到集市上处死。王振有个老仆人,当天在厨房里大哭。王振问:“哭什么?”仆人回答:“听说今天薛夫子要被处死,所以难过。”王振听了之后怒气消了些,再加上王伟上书营救,薛璟最终得以幸免。老仆人的一哭,最终和马太后的举动起到了同样的作用,这也够神奇的!古语说“分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智慧难道会因人的身份而受限吗?
再说“土木之变”时,宦官喜宁本是胡人后代,跟随英宗在瓦剌军中,多次引导瓦剌入侵明朝,破坏和谈,英宗很担心。袁彬跟英宗建议,派喜宁去给宣府参将杨俊传旨,索要春衣,同时让士兵高磐和他一起去。袁彬把密信刻在木头上,系在高磐的大腿上,让他交给杨俊,嘱咐杨俊趁喜宁来的时候抓住他。
杨俊收到密信后,在城下和喜宁喝酒。席间高磐抱住喜宁大喊,杨俊的士兵立刻冲上来绑住喜宁,押回京城处死。瓦剌没了向导,也厌倦了战争,就答应送英宗回京。要知道,袁彬在瓦剌军中周旋,和英宗朝夕相处,出力最多,而除掉喜宁更是关键一步,他也算得上是像春秋时宁武子那样的贤能之人了。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除奸救忠,关键在“装顺从+反戈击,以‘借力打力’破构陷”
杨暄能以市井身份扳倒权臣,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门达‘贪功邀宠、忌惮内阁’的心理,用‘假意认罪、当庭反水’的操作,借朝廷公审的场合揭穿阴谋”,可拆解为三层:
1.看透危机本质:门达的威胁源于“掌控审问权”,需“转移战场”破局
他明白,在门达的私审中,自己说什么都可能被篡改,唯有把“审问”转移到“朝廷公审”的公开场合,才能让门达无法操控。因此先假意顺从,谎称是李贤指使,勾起门达“扳倒内阁大臣”的野心,主动请求公开对质——这就把私刑变成了公开对质,为后续反戈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