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懋仁:明朝“军需盘活达人”!败铁修修能用,火药提提能救,省2000金却没人理
陈懋仁曾说:泉州仓库里堆着大量“败铁”,全是之前回收的“不能用的军器”。他当年负责监收时,亲眼看着这些铁其实不少还能用,问题出在士兵身上——他们故意把能用的军器说成“坏的”,拆解后交还仓库,其实是想借此虚报损耗、克扣军饷,不管兵器到底能不能用,先毁了再说。
陈懋仁看不下去,提出了一套“变废为宝”的方案:
分类处理败铁:
那些还能用的铁,官府出工出料,分给各军营,让他们修理后继续用;
实在没法修的废铁,就熔铸成简单的兵器(比如小刀、短矛),发放给士兵时,按“七成银子、二成兵器”的比例搭配——从原本该发的军器银里扣,既不影响士兵待遇,又盘活了废铁;
不管是修过的旧兵器,还是新铸的废铁兵器,验收、盘点都按新造兵器的标准来,确保质量不打折扣。
拯救雨湿火药:
仓库里还有被雨水淋湿的火药,陈懋仁让人重新加工——加硝石提纯,恢复火药的威力,不用再花钱买新的。
这么一套操作下来,总共省了2000多两银子。他还建议,把省下来的钱从当年军饷里扣除,存入国库,用来抵消下一年的军费征收额——既减少了军费开支,又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简直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可没想到,负责这事的官员根本不当回事,没采纳他的方案。最后,那些能修的铁、能救的火药,全成了堆在仓库里的废品。陈懋仁只能感叹:太可惜了!
【管理智慧】
明明能“省钱又利民”,却因官员不作为变废品,暴露出旧制度的懒政
陈懋仁的方案,核心是“不浪费每一份军需资源”——败铁不是“废铁”,是能修的“半成品”;湿火药不是“废药”,是能提纯的“原材料”。省下来的钱不仅能充国库,还能少征百姓的税,本该是人人赞成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