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宋朝“杭州全能救星”!抗旱救饥、修井治河,还修出“苏公堤”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刚好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爆发。他立刻向朝廷申请,减免了杭州上缴粮食的三分之一,粮价没再暴涨;又拿到朝廷赏赐的一百张“度僧牒”(可让俗人出家的凭证,能换钱),换成粮食救济饥民。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又低价出售官府储备的“常平米”,百姓总算熬过了大旱。
治水利:修复六井、分河挡潮,解决杭州“水难题”
杭州靠江靠海,地下水又咸又苦,早年居民很少。唐朝刺史李泌曾引西湖水修了六口井,百姓有了淡水,杭州才慢慢繁荣起来。后来白居易又疏浚西湖,把西湖水引入运河,再从运河引水灌溉农田,受益的田地达上千顷。
但西湖里的水草(葑草)长得快,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时期,每年都会清理,所以西湖水量充足。到了宋朝,没人管这事了,西湖里的葑草堆积成“葑田”,占了十五万多丈的面积,西湖的水快没了。运河没了西湖水补给,只能靠江潮,可江潮又浑又多泥沙,运河穿城而过,每三年就得清淤一次,成了百姓的大麻烦,之前的六口井也快废了。
苏轼到任后,先疏浚了茅山、盐桥两条河:让茅山河专门承接江潮,盐桥河专门承接西湖水;又修了堰闸控制西湖水的储存和排放,从此江潮不会再涌入市区。他还趁机修复了六口井,百姓又能用上干净的淡水了。
修苏堤:变“葑田”为便民长堤,还能靠种麦养湖
苏轼常去西湖边考察,看了很久后说:“现在要清除葑田,挖出来的水草往哪放?西湖南北长三十里,绕湖走一圈得一整天。要是把葑田的水草堆在湖里,修一条南北贯通的长堤,既能清除葑田,又能方便行人,岂不是两全其美?”
他还想到后续维护:吴地百姓种麦子,春天会把田里的草除得干干净净。葑田清除后,招募百姓来种麦,用卖麦子的钱来准备西湖的清理费用,这样西湖就不会再淤积了。
于是,苏轼用救灾剩下的钱粮(按万石计算),又向朝廷申请了一百张度僧牒换钱,招募民工修堤。堤修好后,上面种了芙蓉和杨柳,远远望去像画一样。杭州人把这条堤叫做“苏公堤”。
冯梦龙点评:西湖水利要长远管,别让“占湖”毁了好风景
华亭人宋彦曾说:“西湖蓄水,主要是为了补给运河。西湖边有很多水田,春夏怕旱、秋天怕涝。不如专门设一个部门,专心管水利:把西湖挖宽挖深,山上的水多了能存住,田里旱了能放水;管闸门的人再根据水位高低开关闸门,这样运河不会堵,周边的良田也能一直丰收。”
这是宋朝人为都城漕运考虑的办法,其实现在也该这么做。近来西湖又渐渐淤积,有些有势力的人还喜欢占湖圈地,负责地方事务的人,不能不考虑西湖长远的问题啊!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解决“天灾+基建废”,别只应急,要“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