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 > 第223章 史着昭世:一卷香通史,千年文脉长

第223章 史着昭世:一卷香通史,千年文脉长(1 / 2)

《中华香文化通史》的修订稿终得定稿,当出版社的编辑带着排版样稿来到盛唐小镇时,苏合香正坐在凝香阁的窗前,摩挲着案头那枚穿越时空的玉佩。阳光透过窗棂,将玉佩上的香纹投射在样稿封面,与“中华香文化通史”七个烫金大字交相辉映,仿佛千年香韵与笔墨书香在此刻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相拥。

“苏老师,书稿排版已全部完成,出版社那边计划联合国家图书馆,举办一场专场发布会。”编辑将样稿递到苏合香手中,语气中难掩期待,“这部通史填补了国内香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空白,国家图书馆特意申请了古籍馆的报告厅,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学者、史学专家,以及数十家主流媒体,就是希望能让这部着作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让中华香文化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苏合香翻开样稿,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详实的史料记载、清晰的脉络梳理,都是三年来她与团队成员心血的结晶。从先秦时期用于祭祀的简单香品,到盛唐时期风靡朝野的“长安十二香”,再到明清时期世俗化的香俗普及,一部中华香文化的千年变迁史,在笔墨间缓缓铺展。她抬头看向编辑,眼中满是郑重:“辛苦你们了,发布会的事宜,我们全力配合。萧策、阿罗憾先生,还有念唐,他们都为这部通史付出了太多,这场发布会,也该让他们一同见证。”

消息传开后,萧策、阿罗憾与苏念唐都格外欣喜。萧策将自己整理的盛唐香事笔记重新翻阅了一遍,那些亲历的宫廷香仪、民间香俗,如今都化作了通史中的鲜活文字,字里行间皆是岁月的沉淀;阿罗憾则特意找出了当年从西域带来的香料标本,计划在发布会上展示,让到场嘉宾直观感受丝绸之路沿线的香文化交融;苏念唐则忙着筹备发布会的互动环节,她设计了“闻香识史”的体验活动,挑选出通史中记载的几款经典香品,让嘉宾通过嗅觉,感受不同时代香文化的韵味。

发布会当天,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朱红的门窗、古朴的书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线香气息,与这场关于香文化通史的发布会相得益彰。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学者、史学专家、香道传承人,以及数十家媒体的记者,齐聚一堂,静静等待着《中华香文化通史》的正式亮相。

下午三时,发布会正式开始。国家图书馆馆长率先致辞,他手持通史样稿,语气庄重:“中华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关于香文化的研究多为零散碎片,缺乏一部系统、全面的通史着作。苏合香女士及其团队耗时三载,踏遍大江南北,查阅海量史料,终于完成了这部《中华香文化通史》。这部着作不仅梳理了中华香文化的千年发展脉络,更探讨了香文化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中外交流的深层关联,填补了香文化研究的空白,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权威着作。”

掌声过后,主持人邀请苏合香上台,分享通史的编写历程。苏合香身着一袭素雅的棉麻长裙,手持那枚陪伴她穿越时空的玉佩,缓缓走上讲台。她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嘉宾,眼中满是感慨:“三年前,我萌生了编写这部通史的念头,彼时的我,只是想将自己穿越盛唐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与多年来对香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为中华香文化的传承,留下一份微薄的力量。可我没想到,这个念头一提出,就得到了萧策先生、阿罗憾先生,还有我的女儿念唐,以及众多学者、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这三年,我们走过了岭南的沉香古林,在那里,我们见证了沉香从结香到采香的漫长历程,也读懂了唐代沉香贸易的繁荣;我们去过敦煌的莫高窟,在壁画中寻找盛唐香事的痕迹,复原出了失传已久的‘飞天香’,也印证了‘长安十二香’在唐代的盛行;我们走访了西域的香神祠遗址,在残垣断壁间,感受丝绸之路沿线香文化交流的盛况。”苏合香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这部通史,不是我一个人的成果,它凝聚了我们所有人的心血,更承载了中华香文化千年的记忆。”

她顿了顿,举起手中的玉佩,继续说道:“这枚玉佩,陪伴我穿越时空,从盛唐来到当下。它上面的香纹,与《香经》中的记载一模一样,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编写通史的过程中,我时常对着这枚玉佩沉思,香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千年,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香气动人,更因为它承载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生活哲学与文化情怀。从宫廷祭祀的庄重香仪,到文人雅士的焚香论道,再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用香,香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中华文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合香的分享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随后,主持人邀请萧策上台,讲述他在盛唐时期的香文化见闻。萧策身着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装,身姿挺拔,仿佛从盛唐走来的将军,自带一身沉稳气场。

“我曾在盛唐驻守西域多年,在我的记忆中,香从未离开过生活。”萧策的声音低沉而有磁性,将台下嘉宾的思绪,瞬间拉回了千年前的盛唐,“宫廷之中,每逢大典,必焚‘龙涎香’‘沉香’,香气馥郁,庄重肃穆;文人雅士相聚,焚香煮茶,吟诗作对,‘玉簪香’‘桂子香’的清雅香气,伴着墨香与诗韵,成就了一段段文人佳话;而在战场上,‘行军香’更是我们的得力助手,它既能提神防疫,又能传递军情,多少次,我们靠着‘行军香’,识破敌军的阴谋,守住了关隘。”

“在编写通史的过程中,我将这些亲历的往事一一整理成文,希望能为这部通史,补充最鲜活、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萧策的目光中满是感慨,“我从未想过,千年前的所见所闻,如今能成为研究唐代香文化的重要依据。这部通史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华香文化的梳理与总结,更是对那些被遗忘的盛唐记忆,最好的铭记与传承。”

接下来,阿罗憾缓缓走上讲台。已是满头华发的他,精神矍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手中拿着一个古朴的木盒,里面装着当年从西域带来的安息香、乳香、没药标本。

“我是一名西域香商,从年少时起,就跟着父亲沿着丝绸之路,往来于西域与中原之间。”阿罗憾的声音带着一丝异域口音,却格外清晰,“在我的记忆中,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香文化交流之路。当年,我将西域的安息香、乳香、没药带到长安,中原的沉香、檀香、桂花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两种不同的香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相互融合,最终成就了‘长安十二香’这样的传世名香。”

他打开木盒,将香料标本一一展示给台下嘉宾:“这些香料,都是当年我从西域带来的,它们见证了丝绸之路沿线香文化交流的盛况。在编写通史的过程中,我将自己收集的西域香料资料、贸易记录一一整理,为通史的西域香文化部分,提供了一些微薄的线索。我希望通过这部通史,让更多人了解,中华香文化的繁荣,离不开与世界各地香文化的交流互鉴,也希望这种交流互鉴,能在当下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