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符文”模型的初步成功,为陈醒和苏青竹的评审报告增添了最重的砝码。然而,钱老在审阅了这份体系日趋完善的报告后,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理论模型和计算模拟固然重要,但若能辅以一次小规模的、低风险的实物验证,哪怕只是观察到最微弱的预期效应,其说服力将是决定性的。”
这意味着,在评审会之前,他们需要争取进行一次真实的能量注入实验。但鉴于之前的“冻结”状态和有限的许可,这次实验的规模必须被严格控制,风险要降到最低,目标也极其谦逊——不追求激发完整的“灵子信号”,只验证“能量符文”模型预测的、龙纹仪在特定能量注入下,其内部或近场区域是否会产生符合模型预期的、微弱的能量响应模式。
经过与基地安全委员会和技术保障团队的多次磋商,一份极其保守的实验方案获得了批准。实验被限定在古物分析室内进行,能量注入采用最低功率的、经过严格滤波和稳频的微波源,聚焦于龙纹仪(L-01)表面一个被“能量符文”模型标识为关键“初始化节点”的微小区域。探测则使用布置在龙纹仪周围的高灵敏度、非接触式能量场探测阵列,监测任何可能出现的、异常于本底的能量波动。
实验当日,古物分析室内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龙纹仪被安置在中央的实验台上,周围环绕着银光闪闪的探测探头,如同众星捧月。陈醒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显示着“能量符文”模型对该节点注入的预期响应曲线——一个极其微弱、但特征明确的能量场梯度变化。苏青竹站在他身侧,目光紧盯着辅助监控屏上的实时数据流。钱老、周立坤以及安全委员会的代表则坐在观察区的防爆玻璃后,沉默地注视着一切。
周立坤的脸上依旧带着那种惯有的、审慎的怀疑。他相信本底测量的重要性,对于这种针对单一文物、基于高度推测性模型的“微操”实验,内心并不以为然,只是出于程序要求在场见证。
“各单元准备就绪。”
“能量源输出稳定,频率锁定。”
“探测阵列基线校准完成,本底噪声水平正常。”
“安全联锁系统启动。”
一项项准备指令确认声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冰冷而精确。
陈醒深吸一口气,最后看了一眼模型预测的曲线,那像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空白答案卷。他的指尖悬在控制台那个红色的“注入启动”按钮上方。这一次,不再有超级计算机的轰鸣作为后盾,只有眼前这台沉默的古老器物,以及他们基于碎片信息拼凑出的理论。
“第一次能量注入实验,启动。注入持续时间:100毫秒。能量等级:一级(最低)。”陈醒沉声宣布,按下了按钮。
一股无形的、能量极其微弱的微波脉冲,如同最轻柔的叩门声,精准地射向龙纹仪表面那个特定的几何节点。
控制台上的计时器开始跳动:0.010秒,0.020秒……
主监控屏幕上,代表探测阵列读数的数据流依旧在基线附近平稳波动,没有任何超出噪声范围的异常。预期的响应曲线区域,一片空白。
0.050秒,0.080秒……
依旧平静。观察区内,周立坤微微向后靠了靠,嘴角似乎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仿佛在说:“看吧,果然如此。”
0.100秒。
注入结束。微波源关闭。
屏幕上,所有探测通道的数据,依旧在那条代表“无”的基线上徘徊。没有预期的能量场梯度变化,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符合模型预测的响应。
波澜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