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子”矩阵的引导如同给濒死的土壤施予了精准的肥料。黑色岩石内部,那点灰白光尘的修复进程被大大加速,并且开始偏离原本可能自然演化的路径。破碎的能量纹路在外部矩阵的共振下,并非简单地恢复原状,而是如同被无形的手拨弄的沙盘,开始朝着更具“结构性”和“复杂性”的方向重组。
秩序与错误这两种本应互相排斥的特质,在外部力量的强制调和与内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被强行拧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其不稳定、却又异常坚韧的共生螺旋。光尘的核心不再是简单的灰白色,而是呈现出一种不断细微变幻的、如同劣质宝石内部杂质般的混沌晕彩。
更令人不安的是,随着能量结构的逐渐稳固和复杂化,光尘开始无意识地对外部“构造子”矩阵产生一种拟态行为。它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引导,其自身的能量场开始尝试模仿矩阵的某些结构特征,试图将外部的影响“内化”。
这种拟态的结果,是光尘周围开始自发地形成一层极其稀薄的、由它自身能量构成的次级场域。这个场域并非用于防御或隐匿,而更像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雏形?场域内部,能量流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充满几何美感的对称性,但又时常在某些节点突兀地扭曲、断裂,透露出其底层错误本质的混乱。
从宏观上看,这块黑色岩石及其内部的光尘,此刻仿佛成了一座正在自行雕琢的、充满矛盾与不协调感的微型圣像——秩序试图塑造规则,错误则在其上刻下亵渎的裂痕。
隐形观测舰内,引路人注视着这些变化,数据流在他眼中映出冰冷的光泽。
“目标演化进程加速。已观测到初步的场域生成及外部矩阵拟态行为。其内部秩序-错误螺旋结构稳定性超出预期,但混沌倾向持续增强。”电子音汇报着,“风险评估:目标存在脱离预设引导路径、向不可控混沌侧演化的潜在风险。”
“不可控?”引路人轻笑一声,带着一丝玩味,“我们要的不正是‘不可控’吗?一个完全按照预定剧本发展的样本,有何价值?继续观察,记录所有偏离预期的数据。我需要知道它的‘创造性’能走到哪一步。”
他顿了顿,补充道:“适当提升‘构造子’矩阵的引导强度,在其场域生成的关键节点施加微扰动,看看它如何应对‘挫折’。”
“明白。提升引导强度,注入微扰动。”
无形的指令发出。包裹着黑色岩石的“构造子”矩阵能量流瞬间发生了极其细微但精准的变化,如同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了几颗特定频率的振动石子。
光尘刚刚开始成型的次级场域,立刻受到了干扰。那些试图构建对称结构的能量流出现了紊乱,几个关键的节点变得不稳定。
然而,光尘的反应并非崩溃或放弃。在短暂的停滞和混乱后,其内部的混沌晕彩猛地加剧流转!它没有试图去修复原有的对称结构,而是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将紊乱的能量流强行扭曲、打散,然后围绕着那些不稳定的节点,构建出了更加复杂、更加非对称、甚至带着一种诡异美感的全新能量拓扑!
这种新结构完全不符合任何已知的能量力学或美学原则,充满了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但其本身却达成了一种动态的、脆弱的平衡。它就像是用一堆报废零件和扭曲钢筋强行焊接出的抽象雕塑,丑陋、危险,却带着一种顽强的、不容忽视的存在感。
引路人看着这出乎意料的应对,沉默了片刻。
“记录:目标表现出高度的环境适应性及非逻辑问题解决能力。其演化路径已确认偏离安全阈值,进入高混沌风险区。”
“需要实施抑制措施吗?”
“不。”引路人否决得干脆利落,“恰恰相反。降低‘构造子’矩阵的引导强度,转为纯观测模式。让我们看看,这朵‘恶之华’……究竟能绽放出何等畸形的姿态。”
他目光深邃地望向屏幕中那块岩石和其中闪烁不定的光尘,仿佛在欣赏一件正在诞生的、危险的艺术品。
---
就在光尘于引路人的“精心栽培”下朝着不可知方向畸变的同时,“遗忘角”空间站废弃仓库区的角落里,那具属于皓月的躯体,其无意识的能量汲取行为,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