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o2.0的成功,如同一剂强效的兴奋剂,让整个团队都处于一种微醺的亢奋状态。那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里程碑,更像是一个被精心雕琢、初具风骨的艺术品,向所有目睹者无声地宣告着“灵犀”的潜力与野心。办公室里的空气都仿佛带着电,每一次代码提交、每一次设计评审,都蕴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然而,林见鹿的头脑却异常清醒。Deo2.0是“灵犀”递出去的名片,但名片能否被真正有分量的角色接过并郑重对待,还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投递场合。闭门造车的狂欢毫无意义,市场的检验、巨头的审视,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也正是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一个经由周薇多方斡旋、并通过陈默导师层面间接牵线搭桥获得的宝贵机会,终于被敲定下来——**前往深圳,向华为的终端OS战略评估团队,做一次非公开的技术交流与演示。**
消息传来,刚刚平复些许的团队情绪再次被点燃,但这一次,兴奋中掺杂了更多的紧张与凝重。
华为!那可是通信领域的巨无霸,是早在智能手机时代开启前就已在全球市场叱咤风云的技术帝国。其技术团队的严谨、苛刻在业界是出了名的,想要获得他们的认可,难度不亚于一场艰苦的攻城战。更何况,这次演示关乎的,可能不仅仅是“灵犀”能否获得一个潜在的巨头合作伙伴,更可能决定着这个新生平台能否在强敌环伺的生态竞争中,撬开第一道坚实的缝隙。
“机会来了,兄弟们!”赵昊在项目动员会上,挥舞着拳头,试图用他惯有的激情驱散空气中的紧张因子,“让那帮大佬们开开眼,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下一代系统!”
陈默则要务实得多,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华为的团队见多识广,常规的演示恐怕难以触动他们。我们必须拿出最核心、最具差异化的东西。多任务调度的实时性、应用安装和运行的安全性机制,还有RSACL在异构负载下的稳定性,这些是关键。”
“演示设备的状态必须调到最佳,”方擎补充道,他负责硬件保障,“我已经准备了五台完全一样的开发平板,全部刷好最新的Deo2.0,反复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姜芸则更关注演示流程本身:“演示脚本需要再打磨,逻辑要清晰,重点突出。我们不能只是展示功能,而是要讲述我们为何这样设计,解决了哪些行业痛点。”
林见鹿听着众人的讨论,最后开口道:“忘记‘演示’这个词。我们不是去表演的,我们是去‘交流’的。把华为的团队当成一群水平极高、眼光毒辣的同行,用最坦诚的态度,展示我们目前做到的最好状态,同时也准备好回答任何刁钻的技术问题,甚至承认我们尚存的不足。**真诚,是最好的武器。**”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记住,我们不是去祈求认可,而是去展示一种新的可能性。他们重视,是识货;他们不重视,是他们的损失。平常心。”
这番话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些许迷雾。团队的心态悄然转变,从“被审视”的紧张,转向了“与高手过招”的期待与郑重。
出发前夜,林见鹿独自一人在实验室待到很晚。他再次检查了演示设备的每一个细节,运行了几个极限压力测试,确认系统状态完美。窗外,城市的灯火蜿蜒如河,映照在他平静无波的眸子里。他知道,明天要面对的,可能是一场硬仗,也可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
深圳,华为坂田基地。建筑群恢宏而现代,行走其间的人们步履匆匆,眼神专注,弥漫着一种高效而严谨的气息。在一位年轻助理的引导下,林见鹿、周牧(作为技术副手)和周薇三人,被带进了一间布置简洁却科技感十足的会议室。
长桌的另一端,华为方面负责终端OS战略评估的团队已经就座。大约五六人,以首席技术官周启明为首。周启明年约五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合身的白色衬衫,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冷静,带着一种见惯风浪的审慎。他身后的团队成员,也个个神情专注,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俨然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
“林总,久仰。我们对‘灵犀OS’的初步构想很感兴趣。”周启明开口,声音平稳,是标准的商务开场白,听不出太多情绪。他用了“感兴趣”这个词,分寸拿捏得极好,既表达了关注,又保持着距离。
“周总,各位专家,客气了。是我们的荣幸。”林见鹿微笑回应,同样言简意赅。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将自己那台外观平平无奇的银色笔记本电脑转向对面,屏幕亮起,呈现出那个桌面简洁、图标精致的“灵犀OS2.0”界面。“这是我们最新的Deo版本,还请各位多指教。”
周启明微微颔首,身体前倾,目光落在屏幕上。他身后的工程师们也投来关注的眼神,但那种姿态,更多是出于职业习惯的审视。类似的演示,他们一年要看几十上百个,其中不乏包装精美、概念唬人的项目。期待值,早已被磨得有些钝感。
林见鹿的指尖在触摸板上轻巧滑动,语调平缓,如同介绍一件寻常物件:“2.0版本,我们主要在底层架构的效率和生态友好性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这个异构计算资源的统一调度模型……”
他并没有急于展示花哨的UI和动画,而是直接点开一个极其简朴、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命令行调试工具窗口,敲入几行简洁的命令。窗口内,实时滚动的系统日志和数据流开始呈现,清晰展示着CPU、内存、I/O在多个任务间的动态分配情况。
起初,周启明和他的团队还能维持着表面的平静。但随着林见鹿的操作深入,演示从一个简单的应用流畅度基准测试,切换到同时运行“灵犀阅读”(正在进行文本渲染和排版)、“速记”(在后台进行语音识别编码)以及一个高精度3D星球模型渲染(模拟“星图”应用的极限图形负载)的复杂场景……会议室里的气氛开始变了。
那是一种极其细微,却又无法忽视的变化。
键盘的敲击声不知何时停止了。笔被轻轻放在了笔记本旁。几个工程师的身体不自觉地越过了桌沿,脖子伸得老长。有人下意识地推了推眼镜,仿佛要确认屏幕上那稳定得惊人的帧率数据和低得离谱的系统延迟不是幻觉。
周启明指尖无意识敲击桌面的动作,不知在何时已经完全停滞。他脸上的那种职业性的平静,如同潮水般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越来越浓的惊异,以及惊异之下翻涌的难以置信。他的眉头微微锁紧,目光死死地钉在屏幕上那看似杂乱、实则蕴含着某种惊人规律的数据流上。
林见鹿的声音依旧没什么起伏,像是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技术文档:“……基于我们重新设计的微内核与形式化证明的安全通信机制,系统在高并发、混合负载下的确定性时延,目前可以稳定控制在这个水平。”他报出了一个数字。
那个数字,让周启明身后一名年轻工程师猛地吸了一口气,声音在过分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周牧适时地补充了一句,语气带着技术人特有的实在:“我们目前的演示硬件还是基于移动平台魔改的开发板,性能瓶颈其实很大。如果换成贵公司旗舰机级别的SOC,理论上表现会更好。”
这话像是一块石头投入了原本就暗流汹涌的湖面。
周启明猛地抬起头,目光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越过了屏幕,灼灼地钉在林见鹿脸上,那里面充满了探究、震动,以及一种急于验证的迫切。“林总,等一下!”他打断了下一次的操作,声音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紧绷,“你刚才提到的那个……内存动态安全管理策略,在遭遇针对性DMA攻击时的具体响应机制和性能损耗,能不能……再详细阐述一遍?或者,用我们内部的一个标准测试用例跑一下看看?”
这是评估会议上第一次出现计划外的、由对方主动提出的深度技术验证要求。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被彻底勾起了好奇心,想要亲手“掂量”一下这个系统的成色。
林见鹿看了周牧一眼,周牧立刻会意,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一个U盘:“我们准备了一些针对性的边界案例测试脚本,可以现场加载。”
接下来的半小时,彻底脱离了原本预设的“友好交流”轨道,变成了一场即兴的、高强度的技术攻防战。华为的工程师们,这些国内顶尖的系统架构和网络安全专家,仿佛被集体注入了兴奋剂,一个个问题如同连珠炮般砸来,从调度算法的理论极限和数学证明,到文件系统在极端IO负载下的数据一致性保证,再到微内核消息传递机制可能存在的优先级反转风险……
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审核者,而是变成了积极的、甚至带着些许攻击性的探究者。他们试图找到这个系统的边界,找到那惊艳表现之下可能隐藏的缺陷或陷阱。
林见鹿和周牧,两人如同默契的双剑,一个宏观阐述架构思想与设计哲学,一个微观解析代码实现与工程细节,应对从容。林见鹿的解答往往高屋建瓴,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偶尔甚至会点出提问者自己都未曾深思的理论盲区。而周牧则负责用更具体的技术细节、测试数据和日志分析,将林见鹿那些近乎“直觉”的判断扎实地锚定在现实基础上。
周薇在一旁,几乎插不上话,但她清晰地看到,对面那些华为工程师的眼神,从最初的审视、怀疑,到震惊、狂热,再到此刻,隐隐带上了一种面对更高层次技术造诣时的……敬畏。
当周牧现场调出几行核心调度算法的伪代码,并解释其灵感部分来源于对生物神经元网络异步脉冲通信机制的数学抽象,以及如何通过形式化方法验证了其关键属性的正确性时,周启明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