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山海经》中的奇思妙想,在其诞生时代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浪漫解读。千百年后,它似乎‘失落’了,被更‘科学’的地理学、生物学取代。但今天,我们通过《山海狩猎人》这样的文学作品,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互联网),不是让它以新的形式,承载着**探索精神、环保意识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重新走进了千万人的心中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传承?”
这个例子直接回应了李威之前的质疑,也巧妙地将自己的创作融入了宏大的论述中。
“再说‘采菊东篱下’的心境。”他看向语文课代表,语气平和,“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快节奏’(仕途奔竞)与‘慢生活’(归隐田园)的矛盾。他所追求的,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安宁**。今天,我们或许无法复制东晋的田园,但科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自然、欣赏艺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主动运用科技赋予的条件,去追寻那种精神境界**,而非简单地归咎于科技本身。”
他的论述层层递进,将具体的文化现象提升到了哲学和人性需求的层面。
“科技的本质是**工具和能力的扩展**。”他总结道,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它本身没有善恶属性,也不会必然导致某种文化结局。它是一面镜子,放大了人性的光辉,也照见了我们的懒惰与迷失。传统文化的‘失落’,责任不在科技,而在于**我们这一代传承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智慧与创造力,去利用这面镜子,映照出传统中那些跨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并赋予其符合当代语境的生命形态。”**
他最后的目光扫过李威,扫过之前发言的几位同学,也扫过全班:“与其担忧被取代,不如思考如何融合与创新。**真正的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当下、指向未来的活水。**如果我们能用最新的技术,讲好最古老的故事,让千年前的精神在今天焕发新生,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最崇高的致敬,对科技最智慧的运用吗?”
一番话,引经据典,逻辑严密,既有历史纵深感,又有现实关照,更饱含对未来的洞见。他没有直接否定任何人的观点,而是通过构建一个更高维度的认知框架,将所有人的论点都包容进来,并引导向了更积极、更富建设性的方向。
教室里陷入了长时间的寂静。
之前发言的几位同学,脸上露出了深思的神色。物理课代表推了推眼镜,似乎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效率论”;语文课代表眼神闪烁,仿佛被打开了新的思路;李威则抿紧了嘴唇,目光复杂地看着林见鹿,他发现自己精心准备的论点,在对方这种宏大格局面前,显得如此狭隘和被动。
大多数同学则是一脸叹服。他们未必完全理解了所有论述,但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思维层次的碾压,那种站在更高处俯瞰问题的气度。
“说得好!”班主任李老师忍不住带头鼓掌,脸上满是激赏,“林见鹿同学的思考非常深刻!跳出了非此即彼的窠臼,看到了问题的本质和可能性!这才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具备的视野和担当!”
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
赵昊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拍着手,仿佛赢得辩论的是他自己。
林见鹿在一片掌声中平静地回到座位,脸上依旧波澜不惊。这场看似偶然的“舌战群儒”,实则是他思想影响力的一次集中释放。他不仅折服了同学,更在老师心中留下了“格局宏大、思想深邃”的深刻印象。
潜龙之姿,已不仅在学业、体能、资本上显露,更在思想的战场上,展露出了引领时代的锋芒。而这一切,都悄然落入了教室后排,一位安静记录着的学生会干部眼中——苏晚晴合上手中的笔记本,看向林见鹿的方向,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极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