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那一抹红色(2 / 2)

当犹太工人用金牙打造的戒指送给辛德勒,他却崩溃地说“我的汽车能换10个人,西装能换2个”

他没有说“我已经做得很好了”,而是在自责“我本可以救更多人”。

这种“不完美”恰恰让救赎更真实!

辛德勒不是天生的圣人,只是在看到苦难后,没有选择继续漠视。

就像戒指上刻的——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影片结尾,从黑白转为彩色的瞬间,是全片最温暖也最有力量的部分。

现代的“辛德勒的犹太人”及其后代,一个个走到辛德勒的墓碑前,放下石头。

当镜头扫过那些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面孔,让观众突然意识到,辛德勒的救赎不是“过去式”!

这些因他而活下来的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孙子,都是这场救赎的延续。

影院里,最初细微的啜泣声开始响起,然后如同涟漪般扩散。

有人默默流泪,有人紧握双拳,有人在后半段几乎完全屏住了呼吸。

那些带着小本子准备记“罪证”的导演、制片人们,早已忘记了手中的笔和本子。

鸭舌帽下的眉头紧锁,不是因为不满,而是因为被深深带入那个悲惨而伟大的故事中,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情感冲击。

他们作为专业人士,比普通观众更能体会到这部电影在导演、剧本、摄影、表演等各个环节所达到的极高水准和完美融合。

这已经不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这是一次对历史的凝视,一场对人性的拷问,一次灵魂的洗礼。

当片尾字幕亮起,灯光重新打亮时,整个影院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电影里的“那一抹红色”,早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心里!

没有往常散场时的喧闹和即时讨论,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影片带来的巨大情感余波中,无法立刻抽离。

那些戴着鸭舌帽的“特殊观众”们,默默地站起身,低着头,随着人流向外走去。

他们彼此之间没有交流,脸上火辣辣的,来时那种想要“找茬”、“喷回去”的意气,早已被电影本身碾压得粉碎。

第一波观影人,甚至等不及回到家里,就在地铁上、公交里、咖啡馆的角落,或者干脆就站在影院门口,手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敲击,眼中还带着未干的泪痕和激动的光芒。

社交媒体、影评网站、朋友圈……瞬间被《辛德勒的名单》的观后感刷屏!

一位网名为“胶片捕手”的知名影评人,几乎是颤抖着双手发布了长篇评论:

“走出影院,久久无言。《辛德勒的名单》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因为它太沉重,太痛苦,但它是一部你必须看,而且应该带着敬畏之心去看的电影。

斯皮尔伯格用近乎残酷的冷静和克制,还原了那段黑暗历史。

黑白影像中那唯一的一抹红色,是我今年在银幕上看到的最伟大、最刺痛人心的电影语言!

这不是技术,这是灵魂的拷问!

柳如烟和暴雪娱乐,这次带来的不是电影,是一座人性的纪念碑。满分!无可挑剔!”

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在朋友圈写道:

“本来只是想看看柳如烟吹嘘的电影到底多厉害,结果哭成狗。那个红衣小女孩出现的时候,我心脏都停了。

最后辛德勒抱着工人哭,说自己本可以救更多人的时候,我眼泪根本止不住。

这部电影让我知道,在绝对的恶面前,哪怕一点点人性的微光,都那么珍贵。

暴雪牛逼,柳总牛逼!(pS:建议带足纸巾)”

而那些原本准备挑刺的导演、制片人们,还沉浸在复杂的情绪中。

有人悄悄登录了自己的小号,或者匿名在专业的讨论区发声:

“作为同行,我必须说,我服了。三个小时,没有一秒是多余的。

表演、摄影、剧本、节奏、立意……全面碾压。

我们之前还在琢磨怎么找茬,现在想想真是可笑。

在真正的杰作面前,我们那点心思,渺小得可怜。”

“今天去看了《辛德勒的名单》,本想挑点毛病……结果笔记本上一个字没写。不是没得写,是没脸写。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思考,我们做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柳如烟有资格狂,因为她手里握着的是能改变人心的力量。”

这些发自肺腑的、滚烫的观后感,如同涓涓细流,迅速汇成了汹涌的浪潮。

它们没有经过任何营销号的加工,纯粹是观众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反馈。

却产生了比任何精心策划的宣传文案,都更强大的说服力。

“我都看哭了!电影必须二刷!”

“年度最佳,没有之一!”

“这才是电影!这才是艺术!”

“暴雪娱乐,请收下我的膝盖!”

“@金鸡奖、@金像奖、@金马奖,这部《辛德勒的名单》有没有资格拿奖?”

《辛德勒的名单》,在这一刻彻底引爆口碑!

原本还有些犹豫,或者对历史题材不感兴趣的观众,在看到这些如潮好评后,也按捺不住好奇心,纷纷开始查询附近的排片和购票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