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新芽与暗根(1 / 2)

《流民屯约法》的草案被吴秀才用工整的楷书抄录了十几份,张贴在屯内各处的公告栏上。与之配套的,还有根据林川“苦练内功”决策细化的《田亩授受章程》、《功勋评定细则》、《工坊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

识字的人围在公告栏前,逐字逐句地念,不识字的人则聚在周围,竖着耳朵听。新鲜,复杂,也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

反响并非全然叫好。

田亩分配依照出力多少、入屯先后、战功大小综合评定,打破了早期“见者有份”的模糊状态,有人欢喜有人愁。功勋评定将战功、技术创新、农事贡献等都纳入体系,并与口粮配给、居住条件挂钩,激励作用明显,但也让一些安于现状者感到了压力。

最直接的一次冲突发生在新设立的“仲裁堂”。两个原属不同小队的士兵因争抢新发下的棉甲配件动了手,按照新规,这种事不再由各自队长私下调解,而是需由仲裁堂依律裁决。吴秀才主审,杨把总、王老蔫作为军民代表陪审。

证据确凿,裁决很快做出:先动手者鞭笞十下,扣半月功勋;后动手者鞭笞五下,扣五日功勋;所在小队队长管教不严,连带扣除三日功勋。

裁决当众执行。鞭子抽在身上的声音和受刑者的闷哼,让所有围观者都屏住了呼吸。以往这种小事,最多骂几句,罚点苦役,如今却动真格的了。

“法者,国之权衡也!”吴秀才在行刑后,对着沉默的人群高声宣讲,“今日小恶不惩,明日则生大乱!此非为酷吏,实为保全我等共有之家!望诸位共勉之!”

疼痛,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人记住规矩。一种对“法度”的敬畏,开始悄然取代过往的习惯和人情。

就在内部进行着这场静默变革的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找到了新的方向。

巴彦败退时遗弃的投石机残骸,成了顾博士和雷匠人的宝藏。他们带着人将那些粗大的木材、扭曲的金属构件一一拆解回收。

“东虏之法,糙则糙矣,然其结构亦有可参详之处。”顾博士指着一段巨大的扭力绳索结构说道,“若能将我之配重与此结合,或可造出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之器。”

雷匠人则对清军投石机使用的皮革铰链和金属扣件更感兴趣:“这些东西用料扎实,稍加改造,可用于改进我之城门绞盘,或打造更坚固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