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砚舟目送那个西装笔挺的男人走向柜台,脚步不紧不慢。他没动弹,也没作声,只是将手里的面团轻轻按进发酵箱,合上盖子,随手抹了把台面。
转身往厨房走去时,他的目光落在宋小满身上。姑娘正低着头,手指用力揉搓着面团,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在皮肤上,肩膀绷得紧紧的。
“还在想昨天那位老爷子?”陈砚舟靠在操作台边,声音放得轻缓。
宋小满点点头,没抬头:“他说梦见了妈妈给的拨浪鼓……可我们做的面点,还没法让他一尝就能说出名字来。”
陈砚舟看了眼发酵箱里微微鼓起的面团,沉默片刻,说:“那就做个能‘响’的。”
宋小满一愣,抬起眼来。
陈砚舟没多解释,走到调料架前,取了蓝莓粉和黑芝麻粉,倒进一个小碗。“健脑的食材,配上小时候的玩意儿,试试看。”
宋小满明白了。她深吸一口气,开始重新调配面糊。两人不再说话,一个调粉,一个揉面,动作自然而默契。
天刚蒙蒙亮,第一笼“回忆馒头”就上了蒸锅。面团被捏成小小的拨浪鼓、铁皮青蛙、滚铁环的模样,刷了层薄薄的食用色素,红的鲜亮,绿的青翠,蒸出来一个个圆润可爱,透着童年的天真。
陈砚舟守在灶前,一边照看火候,一边在心里琢磨着什么。他没刻意去催动什么系统,只是像往常一样,想着那些老物件带来的温度——不是谁都能记住的往事,但只要记得,嘴角就会不自觉地上扬。
第一笼出锅时,晨光正好透过窗棂照进来,馒头表面泛着柔和的光泽。
第一位客人是一对母女。女儿五十出头,搀着年过七旬的老父亲慢慢挪进来。老人眼神浑浊,步履蹒跚,嘴里不停嘟囔着含糊的字句。
“爸,今天咱们吃个新鲜的。”女儿柔声说着,把老人安顿在靠窗的座位。
宋小满端着托盘走过去,蹲下身,把一个小小的红色拨浪鼓馒头放在老人面前。“爷爷,您小时候玩过这个吗?它会唱歌呢。”
老人皱起眉头,手往后缩了缩。
女儿紧张地看着,大气不敢出。
宋小满不急不躁,又取出一个铁皮青蛙造型的,轻轻摆在桌上,用筷子轻轻一碰,发出细微的“咔哒”声。
老人的目光忽然定住了。
他迟疑地伸出手,指尖轻轻抚过那个拨浪鼓,又抬眼看了看宋小满。
“六岁……”他突然开口,嗓音沙哑,“娘给买的……六岁生日那天……”
女儿猛地捂住嘴,眼泪夺眶而出。
她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一遍遍唤着“爸”,可老人没再回应,眼神又渐渐涣散,仿佛方才那一瞬的清明被风吹散了。
但她不在乎了。她抱着父亲低声啜泣,肩膀微微颤抖。
宋小满站在一旁,眼圈也跟着红了。她低头看着手中还没放下的托盘,轻轻搁在膝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陈砚舟从厨房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碗温热的米汤,递给女儿:“先喝点,缓一缓。”
女人抽泣着点头,接过碗,手还在微微发抖。
店里静了片刻。其他客人都默契地保持着安静,有的低头用餐,有的望向窗外,没人催促,没人议论。
过了一会儿,女儿擦干眼泪,站起身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真的谢谢。”
陈砚舟摆摆手:“是他自己记得,我们没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