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方各城征兵的消息传开,一条条通往南方前线的路上,多了无数背着行囊的身影。
有刚放下锄头的农夫,有收起笔墨的书生,还有告别妻儿的丈夫,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却怀着同样的信念——“去前线,打倭寇,护家园”。
这些新兵源源不断地汇入黎琛的队伍,让之前因伤亡减员的防线重新有了底气,连士兵们的士气都高涨了许多。
远在北城的蓝家,更是把支援前线刻进了日常。
蓝大伯和蓝父每天天不亮就去粮栈,盯着伙计们把粮食晒干、装袋,生怕受潮影响前线士兵食用。
大伯娘则带着家里的仆妇和街坊邻里,在蓝家老宅的院子里支起十几口大锅,每天蒸馒头、煮咸菜,再分装成一个个布包,等着运输队来取。
有一次,粮栈的粮食暂时供应不上,蓝大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蓝家的存粮,“先给前线送过去,咱们北城百姓勒紧裤腰带,也不能让兄弟们饿着肚子打仗”。
蓝百合虽留在北城,却把书局改成了物资联络点。
她每天忙着登记百姓捐赠的物资,张婶送来的棉衣、李伯捐的草药、孩子们攒的零钱,她都一一记在名册上,再分类打包,交给运输队。
遇到识字的百姓,她还会组织大家抄写防御手册和家书,“让前线的兄弟们既能学本事,又能收到家里的消息,心里踏实”。
有百姓担心前线的亲人,她就耐心安慰,还帮忙代写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北城的牵挂。
北城的百姓更是纷纷出力。
商铺老板们主动降低物价,还拿出盈利的一部分购买药品和弹药;街头的小贩把一天的收入捐出来,说“虽然不多,也是我的心意”。
连孩子们都学着大人的样子,捡废铜烂铁交给军械库,希望能帮着制造武器。
有一次,倭寇的侦察机在北城上空盘旋,百姓们没有慌乱,反而自发组织起来,在屋顶上插满树枝、铺上稻草,掩护城内的物资和运输队,硬是让敌机没找到任何目标。
这些源源不断的支援,顺着运输线一路南下,成了前线最坚实的后盾。
当蓝廷带着装满棉衣的车队抵达前线时,士兵们摸着厚实的棉衣,眼眶都红了。
苏沅收到北城送来的草药时,正好赶上救护所缺药,这些草药解了燃眉之急。
蓝玫瑰从商会据点调出的弹药,更是让即将发起反击的队伍有了底气。
黎琛站在防线的高地上,看着远方赶来的新兵队伍,又望向北城的方向,心里满是感慨。
这场仗能坚持到现在,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无数百姓的坚守、无数家庭的付出。
他转身对身边的副官说:“告诉兄弟们,咱们身后有千千万万的乡亲在支持,这场仗咱们一定能赢!”
夕阳下,前线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新兵们正在接受训练,救护所里苏沅和医护人员忙着处理伤员,蓝玫瑰在清点刚到的物资——这一幕幕,都是乱世里最动人的画面。
从北方到南方,从老人到孩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园。
就像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照亮黑暗的火炬,终会把倭寇赶出这片土地,迎来真正的和平。
战火一燃就是五年,从春到冬,从北到南,这片土地被硝烟浸透,连风里都带着挥之不去的血腥味。
五年里,前线的防线反复拉锯,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士兵的倒下,每一寸土地的夺回都浸满了鲜血。
黎琛的队伍换了一批又一批新兵,曾经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连他自己都添了好几处伤疤,肩上那道最深的,是去年掩护伤员撤退时被日寇的子弹划开的。
苏沅的救护所也从临时帐篷变成了半地下的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