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宣宗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这对于刚稳定下来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当时太子朱祁镇只有九岁,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有人提议立宣宗的弟弟襄王朱瞻墡为帝。张氏得知后,立刻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开会。她抱着年幼的朱祁镇,对着大臣们说:这是先帝的儿子,正统所在,谁敢有异议?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大臣们见状,纷纷跪倒在地,高呼。就这样,朱祁镇顺利即位,是为明英宗,张氏被尊为太皇太后。
英宗即位后,由于年纪太小,大臣们纷纷上书,请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氏却拒绝了,她说:我朝祖制,后妃不得干政,如今有先帝留下的贤臣辅佐,我只需教导皇帝,不必垂帘。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放手不管,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大明江山。
她效仿宣宗时期的做法,让英宗尊、张辅、胡濙为五辅臣,凡事都要和他们商议,没有五臣的同意,不能擅自做主。每天早上,她都会亲自送英宗上朝,坐在屏风后听政。如果看到英宗处理政务不当,或者大臣们有争执,她就会出来调解。
有一回,户部和工部因为赈灾物资的分配问题吵了起来,英宗不知所措。张氏从屏风后走出来,先安抚了双方的情绪,然后根据灾情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了物资,既解决了问题,又维护了朝廷的和睦。
当时,英宗身边有个太监叫王振,深得英宗信任。王振为人阴险狡诈,总想利用皇帝的信任干预政事。张氏早就看出了王振的野心,对他十分警惕。
有一天,张氏当着英宗和五辅臣的面,召来王振。她脸色一沉,厉声问道:王振,你可知罪?王振吓得跪倒在地,连连磕头。张氏接着说:太祖皇帝立下规矩,太监不得干预政事,你却屡次怂恿皇帝做不当之事,离间君臣关系,今日若不杀你,他日必成大患!说完,就让旁边的女官拿出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
英宗吓得赶紧求情:太后饶命,王振只是一时糊涂,以后再也不敢了。五辅臣也纷纷劝说,希望太后能给王振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张氏见目的达到,就顺水推舟地说:看在皇帝和大臣们的面子上,今日就饶了你。但你要记住,以后不准再干预政事,否则定斩不饶!王振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谢恩,从此在张氏面前收敛了不少,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弄权。
为了防止王振作乱,张氏还特意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又有一回,王振偷偷让英宗减少对大臣的赏赐,被张氏得知后,她立刻召来王振,严厉斥责道:大臣们为国家操劳,赏赐是他们应得的,你竟敢私自做主,离间君臣感情,是不是忘了上次的教训?王振赶紧认错,张氏下令罚他杖责二十,还让他在朝堂上公开道歉。经此一事,王振再也不敢轻易招惹张氏,在她在世期间,始终不敢专权擅政。
张氏还非常重视对英宗的教育。她每天都会亲自教导英宗读书写字,给她讲历代帝王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一个贤明的君主。她告诉英宗:君主当以民为本,体恤百姓疾苦,任用贤能之士,远离奸佞小人,这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她还让英宗背诵《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培养他的仁爱之心。在张氏的教导下,英宗初期还算勤政爱民,朝政也保持着清明的局面。
正统七年十月,张氏病重。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召见了五辅臣和英宗,嘱咐道:“我死后,你们要好好辅佐皇帝,坚守祖制,任用贤臣,远离奸佞。尤其是王振,你们一定要严加看管,不能让他干预政事。”
她还告诫英宗: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独当一面,凡事多听大臣们的意见,不要意气用事。要记住,百姓是国家的根本,一定要好好爱护他们。说完这些话,张氏就闭上了眼睛,享年六十多岁
英宗悲痛欲绝,按照最高规格为张氏举办了葬礼,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将她与仁宗合葬于献陵。
可惜的是,张氏去世后,王振再也没有了约束,逐渐专权擅政。英宗也忘记了祖母的教诲,宠信王振,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朝由盛转衰。
诚孝张皇后的一生,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从一个普通的军官之女,一步步成为太子妃、皇后、太后、太皇太后,辅佐了仁宗、宣宗、英宗三位帝王,见证了明朝从初创到鼎盛的过程。
她没有像汉朝的吕后、唐朝的武则天那样垂帘听政、独揽大权,而是始终坚守祖制,参政而不干政,以自己的智慧和品德影响着朝政。她孝敬公婆,辅佐丈夫,教导儿孙,任用贤臣,打压奸佞,约束外戚,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有她的存在,仁宣之治才能得以延续,正统初年的朝政才能保持清明。
后世对张氏的评价极高。王世贞称赞她史于太后之圣政,王振之蠢国,盖娓娓焉;何乔远说她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张岱更是把她与孝慈高皇后相提并论,认为她总不及孝慈高深,但得其毫发,亦足以光被彤管。就连《剑桥中国明代史》也评价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
参考《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