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因法受牵,登基建业敢担肩。
车裂商君安旧贵,剑指函关拓新天。
连横破,列邦寒,河西再定固秦边。
若非君有雄才略,哪得昭襄续霸权?
公元前338年,秦国咸阳宫的气氛比寒冬的渭水还冷。老秦孝公刚咽气,太子驷穿着一身麻布孝服,站在灵柩前,脸上没多少悲伤,倒有几分终于熬出头的复杂——这位未来的秦惠文王,此刻心里正翻着一本,主角是那个让他年少时差点抬不起头的男人:商鞅。
说起来,太子驷的童年阴影,全拜商鞅所赐。那还是他十来岁的时候,仗着自己是未来的国君,跟着几个贵族子弟偷偷摸了老百姓的牛,想学着牧民的样子骑牛取乐,结果把牛给惊着了,踩坏了半亩刚抽穗的麦子。这事要是搁在变法前,顶多是贵族们找老百姓赔点钱,再骂几句不长眼的牲畜就完了。可那会儿商鞅正推着变法往前冲,眼珠子里揉不得沙子,听说太子犯了法,直接就闹到了孝公面前。
《史记·商君列传》里写得明白:商君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商鞅倒是没敢直接动太子,可转头就把锅甩给了太子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也就是)。这事儿传出去,全咸阳的人都知道太子犯法,老师受罚,商鞅的法令一下子就立住了,但太子驷的脸可就丢大了。
有一回,太子驷跟公子虔吐槽:这商鞅也太不给我面子了,不就是踩了点麦子吗?至于把您弄成这样?公子虔捂着鼻子,声音闷闷的:太子啊,现在商鞅有国君撑腰,咱们惹不起。等将来您继位了,再找他算账不迟!这话跟种子似的,在太子驷心里扎了根。从那以后,他表面上对商鞅恭恭敬敬,心里却早把这笔账记得明明白白。
不过,太子驷也不是个只会记仇的熊孩子。他跟着孝公处理朝政的时候,看商鞅搞废井田、开阡陌,看着秦国的粮仓从空荡荡变成堆得冒尖;看商鞅搞奖励军功,看着秦国士兵从以前打仗磨磨蹭蹭,变成后来见了敌人跟饿狼见了肉似的;更看着秦国从被六国嘲笑的西戎蛮夷,变成能逼着魏国还回河西之地的硬茬子。他心里清楚,商鞅这一套虽然狠,但确实能让秦国变强——这也是后来他杀了商鞅,却没废商鞅之法的关键原因。
公元前338年,孝公病重,拉着太子驷的手说:我死了以后,你要好好重用商鞅,把秦国的变法坚持下去,千万别让咱们老秦家的基业毁在你手里。太子驷当时点头如捣蒜,心里却在打鼓:重用商鞅?那我当年受的气找谁出?可表面上,他还是装出一副听话懂事的样子,直到孝公闭上眼睛,他的心思才开始活络起来。
孝公一死,咸阳城里的气氛立刻变了。以前被商鞅变法打压得喘不过气的贵族们,跟打了鸡血似的,天天往宫里跑,不是说商鞅独断专行,就是说他图谋不轨。为首的还是公子虔,他这会儿鼻子上的伤早就好了,可心里的恨一点没少,天天在太子驷面前念叨:商鞅当年对您不敬,对老臣下狠手,现在他手握大权,要是不早点除掉他,将来肯定会谋反!
太子驷(这会儿已经是秦惠文王了)心里本来就有疙瘩,被贵族们这么一撺掇,更觉得商鞅是个定时炸弹。但他没立刻动手——毕竟商鞅是孝公的功臣,要是刚继位就杀功臣,传出去不好听,还可能让老百姓觉得他忘恩负义。他得找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机会很快就来了。有个叫赵良的隐士,之前劝过商鞅功成身退,商鞅没听。这会儿赵良又跳出来,给惠文王递了一封奏疏,里面列举了商鞅的三大罪:一是刑及太子之师,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二是大筑冀阙,穷奢极欲,浪费国家钱财;三是凭借商於之地,私藏甲兵,有谋反之心。这奏疏简直是为惠文王量身定做的杀商鞅说明书,他看完一拍大腿:好!就按这个来!
惠文王先是下了一道圣旨,说要调查商鞅的谋反嫌疑,让商鞅从商於之地回咸阳受审。商鞅多精明啊,一看这架势就知道大事不妙,连夜从商於逃了出来,想往魏国跑——毕竟他当年在魏国待过,跟魏国的大臣们多少有点交情。可他忘了,当年他骗了魏国公子卬,还抢了魏国的河西之地,魏国早就把他当成头号仇人了。
《史记·商君列传》里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跑到函谷关下,想找个客栈住一晚,结果客栈老板要他出示身份证明,还说这是商君定的规矩,没有证明就敢收留,要被连坐的。商鞅这才哭笑不得——自己定的规矩,最后把自己给坑了。
没办法,商鞅只能掉头回商於,组织家丁和封地的百姓反抗。可他手里那点人,哪是秦国正规军的对手?没几天,秦军就把商於围得水泄不通,商鞅兵败被抓,押回了咸阳。
惠文王看着五花大绑的商鞅,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商鞅没谋反,可他必须杀了商鞅——一来能平息贵族们的怨气,稳固自己的皇位;二来能借着杀商鞅的机会,向全国展示自己的权威。最终,他下了一道残酷的命令:将商鞅(也就是五马分尸),还把他的家族满门抄斩,并且昭告天下:凡敢为商鞅鸣冤者,与商鞅同罪!
杀了商鞅之后,惠文王还玩了一手欲擒故纵。他故意放出风声,说要废除商鞅的苛法,恢复旧制,看看贵族们和老百姓的反应。结果贵族们倒是欢天喜地,可老百姓却不乐意了——毕竟商鞅的变法让他们有了土地,能靠种地、打仗翻身,要是恢复旧制,他们又得回到以前被贵族欺负的日子。有个老百姓甚至敢在宫门前请愿,说商君之法能让秦国变强,不能废。
惠文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看来百姓都认可商君之法,那咱们就继续推行下去!以前反对变法的人,要是再敢多嘴,就按商君之法处置!这话一出口,贵族们傻眼了——合着杀商鞅是为了立威,变法该怎么搞还怎么搞?可这会儿惠文王的权威已经立住了,没人敢再反对。
就这样,惠文王用一场杀商鞅却保商君法的操作,既摆平了贵族,又稳住了百姓,还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堪称战国时期政治手腕的教科书级案例。要是放在现在,绝对能上职场权谋的热搜,标题就是#新老板如何搞定老功臣的遗留问题#。
杀了商鞅,稳住了内政,惠文王把目光投向了国外。这会儿的战国形势,有点像现在的国际博弈:东边的齐国、南边的楚国、北边的赵国,还有已经衰落的魏国、韩国、燕国,都在互相算计。其中最麻烦的是——苏秦(那会儿苏秦还没完全崛起,主要是公孙衍等人)牵头,让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要是六国真的抱成团,秦国就算再强,也扛不住。
惠文王心里清楚,对付,光靠打仗不行,还得靠。他需要一个能说会道、能把六国忽悠得团团转的外交人才。就在这时候,一个叫张仪的魏国人,跑到了秦国。
张仪这人生平有点。他早年跟苏秦一起跟着鬼谷子学纵横术,毕业后想找份好工作,结果处处碰壁。有一回,他在楚国令尹昭阳家里做客,昭阳丢了一块玉璧,别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打得半死,还骂他穷鬼也配偷玉璧。张仪被打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问老婆: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婆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只要舌头在,我就能东山再起!
这话还真没吹牛。张仪听说秦国在招外交人才,就收拾行李往西走,凭着自己的口才,很快就见到了惠文王。两人一聊天,惠文王就被张仪的理论给吸引了——所谓,就是让秦国跟六国中的某几个国家结盟,打破六国的,最后再一个个收拾。
《史记·张仪列传》里记载:秦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惠文王直接给了张仪的职位,让他参与国家大事,还把破合纵的任务交给了他。张仪也没辜负信任,上任第一件事,就去了魏国——毕竟魏国是的核心之一,只要搞定魏国,就少了一条腿。
张仪到了魏国,对魏襄王说:大王,您觉得魏国能打得过秦国吗?现在秦国的士兵比魏国多,粮食比魏国足,要是秦国派兵打过来,魏国撑不了三个月。您要是跟秦国结盟,秦国不仅不打魏国,还能帮魏国对付楚国、赵国,这多划算啊!魏襄王有点犹豫,张仪又补了一句:要是您不答应,我现在就回秦国,让秦军明天就渡过黄河,到时候魏国可就麻烦了。
魏襄王本来就怕秦国,被张仪这么一吓唬,当场就答应跟秦国结盟,还派使者去咸阳签订盟约。消息传到其他五国,联盟一下子就乱了——连核心的魏国都跟秦国结盟了,咱们还合纵个啥?公孙衍等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起来的,被张仪一句话就给搅黄了。
惠文王一看张仪这么能干,直接把他提拔成(相当于丞相),还赏了他五座城。张仪也更卖力了,接下来几年,他跑遍了六国,凭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连横玩得炉火纯青:
——对楚国:张仪骗楚怀王说只要楚国跟齐国断交,秦国就给楚国六百里商於之地。楚怀王信以为真,立刻跟齐国断交,结果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我只说给六里地,没说六百里。楚怀王气得发兵攻秦,被秦军打得大败,还丢了汉中之地——这就是着名的张仪欺楚,虽然有点不地道,但确实把楚国坑得够呛,让楚国好几年没缓过劲来;
——对韩国:张仪跟韩襄王说韩国地方小,粮食少,要是跟秦国作对,秦国只要派一万士兵,就能把韩国的都城围起来。您要是跟秦国结盟,秦国还能帮韩国打楚国,到时候韩国不仅安全,还能抢楚国的地盘。韩襄王一听,立马就跟秦国结盟了。
——对齐国、赵国、燕国:张仪用的也是吓唬+利诱的套路,要么说不结盟就打你,要么说结盟了有好处,最后这三国也都先后跟秦国结盟,六国的彻底破产。
就这样,在张仪的操作下,秦国不仅打破了六国的包围,还跟六国中的大多数国家结成了盟友,成了战国时期的外交天花板。惠文王看着张仪送来的结盟文书,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六国都想欺负秦国,现在好了,咱们想欺负谁就欺负谁,这感觉太爽了!
搞定了外交,惠文王开始搞军事扩张——毕竟光靠嘴说不行,还得靠拳头把地盘抢过来,才能真正让秦国变强。他在位期间,秦国的军队就像开了地图炮,东边打魏国,南边打楚国,西边打义渠,北边打赵国,把秦国的版图扩大了一大圈。
先说说打魏国。虽然魏国已经跟秦国结盟了,但惠文王心里清楚,魏国是老对手,只要有机会,就得再抢点地盘。公元前330年,秦军在雕阴(现在的陕西甘泉)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国大将龙贾,还抢了魏国的河西之地——这是秦国第二次从魏国手里夺回河西,彻底把魏国在黄河西岸的势力给清干净了。公元前329年,秦军又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汾阴、皮氏等地,把秦国的势力范围推进到了黄河东岸。
《史记·秦本纪》里记载:秦惠王八年,魏纳河西地。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短短几年,魏国就给秦国送了河西、上郡等大片地盘,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弱,再也不敢跟秦国叫板了。
再说说打楚国。楚国是南方的,地盘大,人口多,一直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公元前312年,楚怀王因为张仪欺楚的事儿,派十万大军攻打秦国,惠文王派庶长魏章率军迎战。秦军在丹阳(现在的河南西峡)跟楚军展开大战,楚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十万士兵死了八万,还被秦军俘虏了七十多个将领。秦军趁胜追击,又攻占了楚国的汉中郡(现在的陕西汉中一带),把秦国的地盘和巴蜀之地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