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3章 楚威王:十一年间风云变,楚旗直插泗上途!

第13章 楚威王:十一年间风云变,楚旗直插泗上途!(2 / 2)

这一下可把其他贵族吓破了胆,再也没人敢胡来了。接着楚威王又搞了郡县制改革,把全国分成十几个郡,郡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还派了监察御史下去盯着,跟现在的巡视组似的,专治各种不服。

经济上,他重点开发了江南地区,修了不少水渠,鼓励老百姓种水稻。当时的云梦泽一带(今湖北江汉平原),很快成了楚国的,每年能多收几百万石粮食。有了粮食,军队的底气就更足了,用楚威王的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打仗才有劲儿!

文化上,他也没落下。楚国本来就有自己的文化体系,跟中原不太一样,楚威王觉得不一样才好,咱得发扬光大。他建了,招揽天下文人墨客,屈原的老师宋玉就是那时候被招到楚国的。这些文化人天天写赋唱歌,把楚国的名气又炒高了一大截。

楚威王这辈子,最想干的事儿其实是问鼎中原。当年楚庄王就干过这事儿,到周王室问九鼎的重量,意思是我能不能取而代之,虽然最后没成功,但把楚国的野心昭告天下了。

楚威王比他前辈更直接。有回周显王派使者来楚国,楚威王当着使者的面抚摸着自己的宝剑说:周天子的鼎,放在洛阳有点浪费,不如搬到郢都(楚国都城)来,我保证天天擦得锃亮。吓得周使当场差点尿裤子,回去后赶紧跟周显王说:楚国要反!

当然,楚威王也不傻,他知道真要直接打洛阳,肯定会被列国群殴。所以他采取的是迂回战术:先稳住西边的秦国,跟秦惠文王搞了个秦楚会盟,互相保证不背后捅刀子;然后收拾东边的越国、北边的齐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再慢慢向中原渗透,等着时机成熟。

可惜这机会他没等到。公元前329年,楚威王突然病倒了,据说是常年征战落下的病根。弥留之际,他把太子熊槐(就是后来的楚怀王)叫到床边,指着地图说:爹给你打下的地盘,你得守好,千万别学那些败家子......话没说完就咽了气,享年也就四十出头。

他这一死,楚国的好日子就快到头了。楚怀王是个典型的富二代,没他爹那两下子,还耳根子软,被秦国忽悠得团团转,最后客死他乡,楚国也一步步走向衰落。后来的人提起楚威王,都觉得可惜:要是这老爷子能多活几年,说不定统一中国的就不是秦国了。

楚威王在位十一年,成绩单相当亮眼:

一、军事上,灭越国大部,败齐国精锐,威慑秦国,把楚国的疆域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东至大海,西至巫峡,南到岭南,北达黄河,成了当时地盘最大的国家;

二、政治上,打击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让楚国从松散联盟变成了铁板一块;

三、经济上,开发江南,兴修水利,让楚国的粮食储备稳居列国第一;

四、文化上,发扬楚文化,让这个标签成了时尚潮流。

《战国策》里评价他:楚威王之时,举江东,灭越,威震齐秦,天下侧目。这评价够高了。

说到底,楚威王就像个创业公司的狠cEo,接手时公司不算顶尖,但他凭着一股子狠劲和清醒的头脑,硬生生把公司做到了行业第一。只可惜继任者不给力,没能守住这份家业。

所以说啊,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光要有能打的君主,还得有靠谱的继承人。楚威王用他的一生证明了打江山难,而他的儿子则证明了守江山更难。这道理,放到现在也一样——不管你多牛,要是后继无人,最后只能成了别人嘴里的当年勇。

参考《史记》《战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