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219章 明穆宗朱载坖:二十隐忍与等待,却为中兴奠厚磐

第219章 明穆宗朱载坖:二十隐忍与等待,却为中兴奠厚磐(2 / 2)

这一开可不得了。月港顿时成了国际大都市,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日本人都往这跑,丝绸、茶叶、瓷器从这儿运出去,白银哗哗地流进来。据史料记载,仅隆庆五年这一年,月港的关税就收了三万多两银子,到了万历年间,更是涨到了二十万两。《明实录》里说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当时明朝全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开关之后,倭寇一下子少了很多。为啥?因为老百姓能合法做生意了,谁还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当海盗啊。以前官府追着倭寇打,越打越多;现在敞开了让他们做生意,反而相安无事。这就叫堵不如疏,朱载坖这手,比他爹高明多了。

北边的蒙古问题,困扰了明朝一百多年。嘉靖年间,蒙古俺答汗几乎每年都来抢一把,京师好几次都被围得水泄不通,史称庚戌之变。朱载坖登基时,边防军费占了朝廷开支的一半还多,可就是挡不住蒙古人。

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转机来了。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跟爷爷闹别扭,居然带着老婆孩子投奔了明朝。这可把朝廷难住了:杀了吧,怕俺答汗报复;放回去吧,又怕他不领情。就在大伙儿吵得不可开交时,宣大总督王崇古上书,说这是个好机会,不如顺水推舟,跟俺答汗议和。

朱载坖拿着奏折看了半天,问高拱:这事儿靠谱不?高拱说:靠谱!俺答汗早就想跟咱们做生意了,就是抹不开面子。现在他孙子在咱们手上,正好跟他谈条件。朱载坖一拍大腿:行,就这么办!给俺答汗传话,只要他归顺朝廷,咱们就封他为王,还在边境开互市,让他的人能买到铁锅、布料。

俺答汗本来正着急呢,一听有这好事,立马答应了。第二年,他亲自到边境磕头认错,明朝也封他为顺义王,双方在张家口开了互市。从此,蒙古人拿着马、羊来换中原的粮食、布匹,再也不用提着脑袋来抢劫了。《明史》里说自是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者二十余年,这和平日子,来得太不容易了。

要说朱载坖有啥缺点,那就是太好色了。可能是以前在王府憋太久了,登基后放飞自我,后宫里塞满了美女。有回给户部下旨,说要选三千个宫女,差点没把户部尚书吓晕过去——这哪是选宫女,分明是选秀啊!

更要命的是,他为了讨好这些妃子,还天天吃春药。刚开始只是偶尔吃点,后来越来越上瘾,甚至大白天都得在后宫。大臣们看不下去,纷纷上书劝他注意身体。御史詹仰庇说得最直接:陛下春秋鼎盛,宜省览章奏,讲求治理,不当溺于酒色。朱载坖看完奏折,居然没生气,还表扬詹仰庇敢说话,可转头该干啥还干啥。

长期这么折腾,身体肯定扛不住。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以后,朱载坖就经常生病,有时候连朝都上不了。有次他跟高拱说:朕最近头晕得厉害,估计是不行了。高拱劝他保重身体,他叹口气说:朕也想啊,可就是管不住自己。

到了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五月,朱载坖终于撑不住了。临终前,他把十岁的儿子朱翊钧托付给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位大臣,断断续续地说:朕不行了...你们要好好辅佐太子...别让他学朕...说完就咽了气,年仅三十六岁。

朱载坖在位只有六年,论名气,比不上他爹嘉靖,也比不上他儿子万历;论功绩,好像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他这六年的不作为,让明朝喘了口气——海禁开了,边境安了,国库鼓了,老百姓日子好过了。

《明史》评价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意思是说他不瞎折腾,生活节俭。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其实是对一个皇帝最高的评价。有时候,少做点错事,比多做些好事更重要。

朱载坖就像个高明的拆弹专家,接手他爹留下的一堆烂摊子,没搞什么大动作,就凭着一股务实劲儿,把一个个定时炸弹拆了。等他把国家交给他儿子时,明朝已经从嘉靖末年的危机四伏,变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后来万历年间的万历中兴,其实早在隆庆年间就打下了基础。

所以说,别小看那些看似平庸的皇帝。有时候,不折腾、不添乱,懂得放权、知道节制,就是最大的本事。朱载坖用他六年的统治告诉我们:当皇帝,有时候佛系一点,挺好。

参考《明实录》《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