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34章 唐宪宗李纯:帝王的“两面性”——励精图治与刚愎自用

第134章 唐宪宗李纯:帝王的“两面性”——励精图治与刚愎自用(2 / 2)

裴度这话,说到了宪宗心坎里。他当即任命裴度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彰义军节度使,去前线督战。裴度临走前,宪宗拉着他的手说:“你放心去,朝廷的粮草、兵马,我一定给你凑齐!要是有人敢阻拦,我替你收拾他!”

裴度到了前线,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跟吴元济勾结的将领给斩了,军心一下子就稳了。然后他又重用了一个叫李愬的将领——这李愬就是后来“雪夜袭蔡州”的主角。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天降大雪,李愬带着九千精兵,趁着夜色,偷偷摸到了淮西的治所蔡州城。城里的守军以为大雪天没人会来,都在呼呼大睡。李愬的军队一冲进城,就把吴元济的府邸围了。吴元济还在被窝里,就被人揪了出来。

《旧唐书·李愬传》里写这段:“夜半,雪愈甚。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击之,以混军声。自率衙队五百人,挺刃大呼,直抵子城。门者骇走,元济方就寝,闻子城陷,遽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愬遣李进诚攻其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明日,复攻之,烧其南门,元济穷蹙,面缚请降。”

吴元济被押到长安后,宪宗亲自在兴安门受降,然后下令把他斩了。消息传到淮西,那些割据多年的藩镇节度使都吓傻了——连吴元济都被收拾了,咱们还是老实点吧!

没过多久,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主动上书,愿意归顺朝廷,还把两个儿子送到长安当人质。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一开始还想顽抗,结果宪宗派军队一围,他就被自己的部将杀了。

到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除了河朔三镇(幽州、成德、魏博)表面归顺、暗地里还有点小动作外,其他藩镇都乖乖听话了。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统一。《新唐书》里说:“自安史之乱,垂百余年,藩镇跋扈,河南、北三十余州,自除官吏,不供贡赋,至是尽遵朝廷约束。”这就是历史上的“元和中兴”。

宪宗这辈子,前半生是妥妥的“明君模板”——他节俭,不好女色,还特别重视人才。

《旧唐书·宪宗纪》里说他“性刚明,沉断,威德兼施”,还说他“留心庶政,务从宽简”。有一回,他想建一座新的宫殿,算下来要花三百万缗钱(一缗等于一千文),他觉得太贵,就下令停建了。还有一次,地方官给他进贡了一批珍宝,他看了看,说:“这些东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要它干啥?”又让人给退了回去。

他还特别喜欢跟大臣讨论国事,经常把宰相杜黄裳、裴度等人召到宫里,一聊就是大半夜。有一回,杜黄裳跟他说:“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得信任大臣,别让宦官瞎掺和。”宪宗听了,连连点头,还真就把那些想干政的宦官给压了下去。

可到了后期,宪宗就有点飘了。为啥?因为“元和中兴”的功绩太大,他觉得自己已经超过了太宗、玄宗,开始变得刚愎自用。

首先是听不进不同意见了。有个叫白居易的诗人,当时担任左拾遗,经常给宪宗提意见,说他不该宠信宦官,不该随便发动战争。宪宗一开始还能忍,后来就烦了,把白居易贬到了江州当司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就是后来白居易写《琵琶行》的背景。

然后是宠信宦官。之前他还听杜黄裳的话,不让宦官干政,可后来觉得宦官听话,就开始让他们掌握兵权。比如宦官吐突承璀,本来只是个养马的,宪宗却让他当左神策军护军中尉,还派他去讨伐王承宗。结果吐突承璀打了败仗,还贪污军饷,宪宗却没怎么处罚他——这就给后来宦官专权埋下了祸根。

更要命的是,他开始追求长生不老,迷上了丹药。有个叫柳泌的方士,说自己能炼出长生不老药,宪宗就把他召到宫里,让他专门炼丹。柳泌炼出来的丹药,其实都是些重金属,吃了之后会让人烦躁、发狂。宪宗吃了丹药后,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经常打骂宫女、宦官,连大臣都不敢轻易惹他。

裴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宪宗:“陛下,那些丹药都是骗人的,您可别再吃了!”宪宗却不听,还说:“你懂啥?柳泌是神仙下凡,他炼的药肯定有用!”裴度没办法,只能叹气。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长安城里的年味还没散,皇宫里却出了大事——唐宪宗李纯突然驾崩了,年仅四十三岁。

关于宪宗的死因,史书上的记载很模糊。《旧唐书·宪宗纪》里只说:“十五年春正月庚子,上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新唐书》里也没说清楚,只说“宦者陈弘志等反,帝崩”。

到底是怎么回事?后人推测,宪宗很可能是被宦官杀的。为啥?因为他吃了丹药后,脾气越来越坏,经常打骂宦官,宦官们怕自己小命不保,就先下手为强。还有一种说法是,宪宗想废掉太子李恒,立沣王李恽为太子,宦官们支持李恒,就把宪宗杀了。

不管真相是啥,宪宗的死,标志着“元和中兴”的结束。他死后,太子李恒登基,是为唐穆宗。穆宗是个吃喝玩乐的主儿,根本不管国事,没过多久,河朔三镇就再次叛乱,藩镇割据的局面又回来了。

宪宗这一辈子,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开局逆风翻盘,中期一路高歌,后期急转直下,最后落得个不明不白的结局。他本来有机会成为像太宗那样的千古一帝,可偏偏在最后关头,栽在了自己的刚愎自用和迷信上。

有人说他是“半个明君”,有人说他是“可惜的英雄”。可不管怎么说,他毕竟在唐朝最黑暗的时候,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元和中兴”虽如昙花一现,却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兴衰,从来都不是偶然;一个帝王的功过,也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

参考《旧唐书·宪宗纪》《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