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科技“能源宝”的爆火,将市场的期待值拉满的同时,也将巨大的交付压力,如同实质般压在了吴坤和他带领的生产团队肩上。
线上渠道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后台待发货的数字每天都在疯狂跳动,催货的电话、邮件几乎要挤爆销售和客服的通道。各大线下渠道商也闻风而动,挥舞着支票本堵在星火智造的门口,就为了能多分到一些货源。
“吴总!又爆单了!预售排队人数已经超过五十万了!”“吴总,xx连锁的人直接带着现金来的,说见不到货就不走了!”“吴总,良率!良率还是有点波动,供应商那边一批外壳注塑有点瑕疵……”
吴坤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长,在星火智造的厂房里脚不沾地地四处奔忙,嗓子因为不断吼叫已经变得沙哑。他眼里布满了红血丝,工装外套随意地搭在肩上,上面沾着些许油污。
“稳住!都给我稳住!”他对着生产线上的主管们吼道,声音像破锣,“流水线不能停!质检给我瞪大眼睛!有任何问题的零件,哪怕只有一丝划痕,也他妈给我扔出来!咱们星火的口碑,不能砸在质量上!”
产能,是横亘在辉煌市场前景与残酷现实之间最大的鸿沟。尽管与东岳材料的合作逐步深入,工艺在不断优化,但要将实验室里精雕细琢的工艺,稳定、高效地复制到每一条生产线上,依然困难重重。自动化设备需要调试,工人需要培训,供应链需要协同……每一个环节都在考验着吴坤和他的团队。
生产线上的工人们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三班倒连轴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却有一种与吴坤相似的倔强。他们生产的是引爆市场的“明星产品”,这种参与感和荣誉感,支撑着他们透支着体力。
这天下午,在“能源宝”最后组装工段,一个细微的卡顿引起了吴坤的注意。这个工位负责将核心电芯模块精准嵌入外壳底座,并用四颗特制的内六角螺丝进行初步固定。由于精度要求高,操作工需要反复比对,拧螺丝时也格外小心,导致这个工位成了整条组装线的速度瓶颈之一。
吴坤皱着眉站在旁边看了好一会儿,看着操作工小李每次拿起螺丝刀,都需要调整一下手势,才能对准那个狭小的螺丝孔,动作显得有些别扭和迟缓。
“妈的,这设计是不是有点反人类?”吴坤嘀咕了一句,心里盘算着是不是要找设计部门的人来优化一下结构。
就在这时,旁边工位一位头发有些花白、默默干了十几年精密组装的老师傅——王德顺,停下了手里的活。他观察了一会儿小李的操作,又拿起一个报废的外壳底座和螺丝刀,在自己工位上比划了几下。
过了一会儿,王师傅走到吴坤身边,有些拘谨地开口:“吴……吴总,我有个想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吴坤正烦着呢,但对着这位厂里的老师傅,还是压着性子:“王师傅,有啥话直说,现在正是集思广益的时候。”
王师傅拿起那个外壳底座和螺丝刀,比划着说:“吴总,您看这个螺丝孔,位置太深,角度又有点刁。小伙子们用的标准螺丝刀柄有点粗,伸进去不好发力,也对不准。我在想……要是能把螺丝刀的刀头前面,稍微磨出一个很小很小的、带磁性的凹槽,或者在刀头上加一个带万向节的磁吸头,是不是就能像‘盲操’一样,一下子吸住螺丝并对准孔位?这样就不用每次都得歪着头去找那个眼儿了,速度肯定能快不少。”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那个想象中的、带磁吸和导向功能的改良螺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