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技术,基于哪种范式?p300还是运动想象?信噪比如何保证?】
林烨心中一震!行家!他立刻明白,眼前这位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患者,而是一个懂技术、能切中要害的人!
他立刻收敛了所有可能的怜悯或同情心态,以一种纯粹技术交流的语气回答:“目前主要尝试运动想象范式,结合了自研的深度滤波和特征提取算法来对抗噪声。但我们认为p300作为备用方案也有价值。坦白说,信噪比依然是最大挑战,尤其是在展会那种嘈杂环境。”
又是一段沉默。光标再次移动。
【为什么找我?】
“因为我们需要最极致的案例来验证技术的边界。也因为,如果你能成功,你就能告诉全世界,即使身体被彻底禁锢,思想依然拥有力量。”林烨的回答坦诚而有力。
【有风险吗?】
“有。可能失败,可能让你在众人面前感到挫败。设备粗糙,长时间佩戴可能不适。但我们承诺会尽最大努力保障你的安全和舒适,并尊重你的任何决定。”
陈浩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然后又缓缓移回林烨身上。
光标移动,拼出的句子很短:
【我参加。】
没有犹豫,没有讨价还价,就像一个程序员接受了另一个程序员发出的调试挑战。
林烨深吸一口气,郑重地点了点头:“谢谢!我们会做好万全准备。”
找到了!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普罗米修斯”!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林烨和周伟回到了厂房,投入了更加疯狂的算法优化中。
陈浩的情况比实验室条件复杂无数倍。他的脑电信号更微弱,背景噪声(来自医疗设备、自身肌肉无法控制的微弱电活动等)更复杂。林烨不得不再次压榨【超维记忆库】的极限,引入更复杂的自适应滤波和深度学习特征提取模型,拼命地提升着信号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头盔被一次次调整,电极位置一次次优化,算法参数一遍遍调试。林烨和周伟几乎住在了厂房里。
他们知道,他们优化的不仅仅是一段代码,更是在为一条被禁锢的生命,搭建一座通往外部世界的、极其脆弱的桥梁。
这座桥梁,必须在两周后的展会上,承受住万众瞩目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