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编写了详细的测试程序操作指引,规定了每一步点哪里、看什么数值、如何判断通过\/不通过。要求测试员必须将测试结果记录在作业单上。
对于最终组装好的指环,他规定了外观检验标准:外壳无划伤、无毛刺;按键手感清晰;指示灯工作正常;LoGo印刷清晰无残缺。
他甚至要求周伟每天随机从产线上抽取3-5个成品,进行额外的高强度老化测试(连续运行数小时),以监控产品的长期稳定性。
标准制定好后,林烨召集了所有人,包括吴坤,开了一次简短但严肃的会。
他将打印好的流程图和质检标准贴在墙上,一条一条地讲解,语气不容置疑:“从今天起,我们的生产,必须按照这个来。每一步该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清清楚楚。谁出了问题,根据作业单上的签名,一查就知道。”
“质量是‘星火’的生命线。任何一个不良品流到客户手里,都是在砸我们自己的招牌。所以,质检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没有例外。”
周伟听得格外认真,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更有章可循了。赵刚和孙婷也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不再是漫无目的地干活。
起初的推行并不顺利。习惯了随意性的工人们总觉得麻烦,作业单忘了签,物料领取嫌繁琐,自检也不够认真。
周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了难得的耐心和严格。他不停地巡视,提醒,纠正。林烨则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几次因粗心导致批量焊接不良的事故,并要求责任人返工所有affected板子。
慢慢的,混乱开始消退。
工位变得整洁,物料摆放有序。板子沿着设定的流程流动,虽然缓慢,但不再停滞和混乱。不良品被及时剔除,避免了后续工序的浪费。
产能,在这种秩序的建立中,得到了初步的、但却实实在在的提升。
虽然每天产量可能只从最初的几个,缓慢提升到了十几个,但更重要的是,产出变得稳定和可控了。周伟也能从繁重的救火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关注整体效率和品质趋势。
吴坤看着日报表上虽然缓慢但确实在爬升的良品数字,看着仓库里逐渐堆积起来的、包装好的成品,终于不再抱怨,甚至偶尔会露出一点欣慰的笑容。
这套简陋的流程和标准,就像一副粗糙的骨架,虽然简单,却终于支撑起了“星火”的生产身体,让它告别了完全依赖个人经验和手艺的作坊模式,向着真正意义上的“工厂”,迈出了蹒跚却至关重要的一步。
林烨知道,这还远远不够。但这萌芽的秩序,让他看到了在有限条件下,依靠管理和系统提升效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