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寇令’什么的不要胡说,那太激进了!”
蒋凯申终于开口,警告了一下杀气腾腾的张发魁。
正要发布“屠寇令”,不说日本,国际上他们就过不了。
毕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在华夏大地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的英美法等外国列强,也算是“寇”。
蒋凯申深邃的目光在地图与张发魁坚毅的面容间逡巡,犹豫不决。
虽然依然畏惧于日寇的兵峰,但张发魁的计划,结合法肯豪森的专业判断,以及近期一系列“意外”胜利所带来的信心,还是他看到了一丝在绝境中创造奇迹的可能。
若真能将南京变为日军的伤口,使其源源不绝的流血,大量消耗有生力量,或许……或许能迫使东京重新考量战争成本,回到谈判桌上。
即便不行,也能增强国内的抗日决心,提高国党在国际上的声望。
权衡利弊,思虑再三。
终于,蒋凯申深吸一口气,猛地一拍桌面,霍然起身。
“好!”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张发魁。
“既然向华有如此魄力与决心,法肯豪森将军亦认为可行!我便将南京卫戍之全权,一并交予你手!”
终于,在这一刻,蒋凯申展露了作为一国领袖的果决。
“望你不负国人之期望,不负革命军人之荣誉,在此地,打出我中国之军威、国格!所需之兵员、物资,我必竭尽全力,为你筹措保障!”
会议至此,尘埃落定。
不久,蒋凯申便在众心腹将领的簇拥下,匆匆离开憩庐,直奔机场,专机将载着他飞赴武汉,继续统筹全国战局。
南京城的命运,以及十几万守军的生死。
自此,完全压在了张发魁的肩上。
大权在握的张发魁,深知时间就是生命,立刻以雷霆万钧之势行动起来。
他的第一道命令,便是不惜一切代价,转移平民。
军令如山,迅速传遍全城:所有市民,必须立即、无条件撤离南京。
政府将竭尽所能,组织一切可用的船只、车辆,通过下关码头、浦口等方向,向长江上游及江北疏散。
愿意投亲靠友者,发放路费,自行离去;无家可归者,由政府统一安置,送往后方安全区域。
然而,故土难离,总有一部分百姓,尤其是老人,固执地守着自己的宅院,不愿背井离乡。
面对此情此景,张发魁眼中闪过一丝痛楚,随即被决绝取代。
“告诉他们,这是军令!如果劝不动……就用枪顶着他们的脑袋,也必须把他们押上船!”
撤离工作在枪炮声的背景下,艰难而缓慢地进行着。
江边码头人潮汹涌,哭喊声、汽笛声、军人的呵斥声交织一片,勾勒出一幅悲壮离乱的画卷。
但与此同时,另一幅景象也在南京城上演。
一部分热血青年、爱国学生和市民,在得知张发魁司令欲与南京共存亡、血战到底的决心后,非但没有逃离,反而群情激昂,踊跃涌向各个临时设立的募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