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看过的谍战剧和小说都告诉他,一个完美的伪装身份,绝不能是空中楼阁,必须根植于真实的社会土壤,拥有可追溯的、平凡无奇的生活轨迹。
只有这样,才能在魔都上海这片波谲云诡的谍海中,隐藏得更深,更久。
晚上,陈轩反锁门窗,拉紧窗帘。
然后就着一盏昏暗的台灯,拿出那部莱卡相机和冲洗出来的照片,以及一本厚厚的《日汉辞典》和一本《兵语辞典》,开始逐字逐句地翻译、解读从特高课课长办公室拍来的绝密情报。
工作艰难而缓慢。
很多术语和缩写需要反复比对猜测。
“南京方面军动向……”
他喃喃念着,冷汗渐渐从额角渗出。
这份文件不仅包含了国民党军在南京外围的防御部署、阵地构成、兵力配置,甚至详细标注了主要指挥所、炮兵阵地、通讯枢纽和后勤仓库的疑似位置。
文件显示,即使蒋凯申已率嫡系西撤,留下唐智生指挥的多为淞沪战场撤下的残部和新募士兵,但守军仍在积极构筑工事,试图抵抗。
“上海潜伏者リスト(疑)……”
这份名单触目惊心。
它列出了上海沦陷后未能及时撤离或奉命潜伏的军统、中统乃至其他系统特工的疑似姓名、代号、可能活动区域及社会关系。
许多名字旁边打着问号,但更多已被红线划去或标注“已处置”。
“掌柜”的代号赫然在列,跟之前在茶铺听到的情报对应上,应该也是被捕后承受不住严刑拷打所以叛变。
陈轩自己的化名和抵达信息虽然简陋,也出现在名单末尾的“新近潜入人员(待核实)”栏目中。
他明白,自己之前的暴露绝非偶然,特高课正依据此类情报和叛徒的口供,在全市交通要道和可疑地点张网以待。
除了他之外,已有不少奉命潜入的同僚被捕或失踪。
最后,陈轩的目光凝固在那份标有醒目的红色“极秘”印章的文件上。
这是日军上海特务机关和华中方面军联合提交的一份对南京守军防御体系的评估及进攻建议。
文件基于空中侦察、无线电侦听、人员渗透(包括叛徒提供的情报)等多方面信息,详细分析了国军防御的强点和弱点,并提出了主攻方向、穿插路线和战役发起时间窗口的建议。
陈轩的心脏狂跳起来。
他瞬间明白了许多事情:
为何日军在经历惨烈的淞沪会战、伤亡重大且后勤不济的情况下,仍敢不顾部下反对,未经充分休整补充就迫不及待地向南京方向迅猛进击;
为何松井石根和大本营似乎对攻克南京充满“信心”;
为何那些苏州河边的仓库里堆满了即将运往前线的物资——他们打算以战养战,速战速决,企图利用情报优势,一击粉碎南京守军的抵抗意志和防御体系。
松井石根此刻,极有可能还在上海或其前线指挥部,正依据这些宝贵的情报,做最后的进攻部署。
陈轩放下放大镜,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窗外是上海的夜色,而他的手中,此时却极有可能握着改变成千上万人命运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