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山腹里的钢铁骨,田埂上的老犁魂
石膏矿改造的秘密基地藏在青山褶皱里,无人机从空中掠过,只能看到成片的桃林和几座仿古凉亭——那是吴昊为掩人耳目搞的“旅游度假村”伪装。但顺着凉亭下的隐蔽电梯往下走百米,便是另一番天地:恒温恒湿的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焊接着金属骨架,蓝色的电弧光映在承影战术机器人的钛合金外壳上,像跳动的星子。
“第三代原型机负重测试,准备——”邵易阳的声音透过对讲机传来,带着点抑制不住的兴奋。
吴昊站在观察窗前,看着机器人缓缓提起500公斤的配重块。就在机械臂即将伸直的瞬间,“咔哒”一声脆响,肘部关节突然卡顿,配重块重重砸在缓冲垫上,激起一阵粉尘。
“昊哥,承影机器人第三次负重测试失败了!”邵易阳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的三维模型正闪烁着刺眼的红色警告,“关节处应力超过阈值,第三次断裂在同一个位置。”
吴昊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测试台上的机器人正趴在金属架旁,右肩的液压杆歪成一个诡异的角度,像只折了翅膀的大鸟。这是他们基于星尘钛复制品研发的第一代战术机器人,设计目标是负重500公斤越野,可连续三次测试都栽在同一个坎上。
“天蛾,调出断裂截面的应力分析图。”吴昊蹲下身,指尖拂过机器人冰冷的关节外壳,触感与罗布泊带回的星尘钛残片截然不同——这是用普通合金模拟的替代材料,虽然强度达标,却少了那份螺旋结构的韧性。
【天蛾响应:关节轴承呈线性受力分布,峰值集中在单一接触点,符合传统机械设计缺陷。建议参考生物关节的多点缓冲结构。】
“生物关节?”吴昊摩挲着下巴,突然想起上周回李家庄时,王大爷扛着半袋小麦走过田埂的样子——老人的膝盖微微内扣,脚踝像装了弹簧,明明看着吃力,却走得稳当。他当时还笑说:“这老骨头比机器还耐用。”
“暂停测试,”吴昊抓起外套往外走,“邵易阳,跟我去趟李家庄。”
两个小时后,皮卡车停在了王大爷家的麦场边。老人正蹲在地上修犁,锈迹斑斑的犁头呈弧形弯曲,犁杆与犁头的连接处缠着几圈铁丝,磨损最厉害的地方反而磨得发亮。
“小吴?你咋来了?”王大爷直起身,手背在衣襟上蹭了蹭,“滴灌机好得很,就是昨天暴雨后,有节管子被田鼠咬了个洞……”
“先不看机器,”吴昊蹲在犁前,指尖抚过那道弧形犁头,“大爷,这犁用了多少年了?咋不换个新的?”
“新的哪有这个得劲!”王大爷拍着犁杆笑,“你看这弯度,是俺爹当年照着老黄牛拉犁的姿势磨的,入土深浅全凭手腕转劲儿,省力气还不卡泥。新犁是直愣愣的铁片子,看着结实,用着笨!”
吴昊忽然眼睛一亮。他掏出手机,对着犁头拍了十几张照片,又让王大爷模拟扛犁的动作,重点拍下膝盖和脚踝的发力角度。老人被他弄得莫名其妙:“你这孩子,研究俺这老骨头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