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的谈话持续到凌晨。
邵易阳走出办公室时,怀里的习题集仿佛轻了许多,心里却像揣了块滚烫的烙铁。
第二天一早,他拿着签好的协议找到张教授,在硕博连读申请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好小子,总算想通了。”张教授看着他的申请表,笑得胡子都翘了起来,“我就说你适合做研究,上次你提的‘多模态信号融合’思路,比我带的博士生都透彻。以后在学校跟着我啃理论,回公司跟着吴昊练实战,这种‘双导师’模式,保准你五年后成行业里的香饽饽。”
消息在团队里传开时,王鹏第一时间抱来个半人高的纸箱,里面塞满了从学长那里淘来的二手教材和笔记:“这些都是我考研时攒的宝贝,信号系统、数字电路的重点都标好了,比新书实用多了。”
李娜则打印了厚厚一叠“博士生存手册”,从“如何跟导师高效沟通”到“论文投稿避坑指南”,甚至连实验室常用的试剂品牌都做了标注:“我哥说读博就像闯关,这些攻略能帮你少掉几层血。”
周明更直接,拉着邵易阳在服务器上开了个共享文件夹:“这是脑机接口的最新数据日志,你随时调阅。遇到解不开的算法难题,视频连线,我们一起啃。”
考研初试那天,吴昊特意让司机把商务车洗得干干净净,还在后排备了暖手宝和巧克力。“别紧张,就当是做套复杂点的系统题。”他拍着邵易阳的肩膀,递过去一支笔,“记住,不管结果怎么样,团队永远有你的位置。”
车窗外,梧桐叶在寒风里打着旋儿落下,邵易阳看着吴昊站在路边挥手的身影,突然觉得眼眶发酸。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走进考场的——身后有团队托举的力量,身前有吴昊为他铺好的路,这条路或许要走五年,但每一步都踏在踏实的土地上。
考场里,邵易阳握着笔,看着试卷上熟悉的信号分析题,忽然想起吴昊昨晚说的话:“理论是骨架,实践是血肉,缺了哪样都成不了气候。”他深吸一口气,笔尖落在纸上,沙沙的写字声里,仿佛能听见未来的齿轮,正随着这一笔一划,缓缓转动。
【天蛾提示:核心成员职业发展通道确立,团队安全感指数提升至96%。邵易阳专项培养计划可作为“人才储备模板”推广,预计三年内减少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率70%。】
考场外,吴昊望着紧闭的大门,手机里收到周明发来的消息:“军用能源调度系统的低温测试通过了,李上校说下周来现场考察。”他笑着回了个“收到”,抬头看向天空。阳光穿透云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团队成员们各自奔赴却又紧紧相连的轨迹。
他知道,邵易阳走进的不仅是考场,更是团队未来的另一扇门。而他们这些留在战场上的人,会守好阵地,等着五年后,那个带着更深厚学识的伙伴,回来一起把昊琪能源的版图,拓得更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