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灯塔”计划总部,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小李偶尔的指令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响。小黄盯着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数据流,眉头紧锁。
“他们升级了。”小李突然开口,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楚门2.0’不再是单纯的诈骗工具,它在学习,在进化。”
屏幕上,一组复杂的数据模型正在实时构建。这是小李团队通过反向追踪,捕获的“楚门2.0”部分代码运行轨迹。令人不安的是,系统显示这个AI正在分析“灯塔”计划发布的所有反诈内容,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诈骗策略。
“看这里,”小李调出一个数据面板,“上周我们发布了识别虚假投资平台的文章,这一周内,与之相关的诈骗话术就减少了23%,但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的‘健康养生’类诈骗增加了17%。它在进行策略转移。”
更令人担忧的是,监测显示,“楚门2.0”开始尝试破解“灯塔”计划的安全系统。短短三天内,系统已经拦截了超过一千次针对性的网络攻击。
“他们在找我们。”小黄沉声道,“找到我们的位置,我们的成员,我们的弱点。”
就在这时,杨会长急匆匆地推门而入,面色凝重:“刚刚接到消息,我们在东南亚的一个合作方,昨晚他们的办公室遭到不明身份人员袭击,三名工作人员受伤,所有设备被毁。”
“哪个组织干的?”小黄立即问道。
“现场留下了一张纸条。”杨会长将手机上的照片放大——纸上画着一个简单的图案:一只眼睛,瞳孔是芯片的形状。
这是“楚门2.0”的标记。
攻击不再局限于网络空间,开始向现实世界蔓延。
同一时间,林婷的画室里,她正对着画布发呆。画布上,原本已经完成大半的《新生》系列最后一幅,此刻却被大片的暗红色覆盖。这不是她原本的构思。
自从开始这个系列以来,林婷就经常陷入一种奇怪的状态。有时她会突然在画布前呆坐数小时,回过神来时却发现画布上多了自己毫无印象的笔触。而更让她不安的是,这些“无意识”的创作,往往在事后被证明具有某种预言性。
就像现在这幅被血色覆盖的画。她本能地感到不安,却又不知道这不安从何而来。
手机铃声打破了寂静。是小黄。
“林婷,你那边还好吗?”小黄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
“我...还好。怎么了?”
“我们可能被盯上了。这两天注意安全,如果有任何可疑情况,立即联系我。”
挂断电话,林婷的目光再次落在那片刺目的红色上。她拿起画笔,试图在上面添加一些明亮的色彩来平衡,却发现颜料管已经空了。
就在这时,门铃响了。
这么晚了,会是谁?
林婷警惕地走到门前,透过猫眼向外看去。走廊里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小小的包裹放在门口。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门。包裹上没有寄件人信息,只有打印的收件人:林婷。
抱着包裹回到画室,她小心地拆开。里面是一套崭新的油画颜料,以及一张卡片:
“期待你更多的作品。——你的粉丝”
卡片背面,印着那个让她心悸的图案:芯片瞳孔的眼睛。
第六十七章:背叛
“灯塔”计划的紧急会议上,气氛凝重。
“我们内部有泄密者。”小李直接抛出了结论,“过去一周,我们三次针对‘幽灵据点’的预警行动都扑空了。对方好像总能提前得到消息。”
会议室里一片哗然。
小黄环视在场的每一个人:小李、杨会长、几位核心志愿者,还有刚刚加入不久的林晓——林婷的弟弟。每个人都值得信任,但小李的证据又无可辩驳。
“能确定泄密范围吗?”杨会长问道。
“三次行动,知情者范围都不同。唯一的交集是...”小李停顿了一下,目光不自觉地瞟向小黄,“是你和我。”
这话一出,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
小黄面不改色:“所以你认为泄密者是我或者你?”
“我不是这个意思...”小李急忙解释,“但事实就是,只有我们两人全程参与了三项行动的计划阶段。”
就在这时,小黄的手机收到了一条加密信息。发信人是他安排在诈骗集团内部的一个线人,代号“夜莺”。信息很短:
“小心身边的人。‘清道夫’已启动。”
“清道夫”?小黄心中一震。这是国际反诈组织共享情报中提到的一个神秘代号,据说是一个专门“清理”叛徒和威胁的杀手组织,与多个诈骗集团有关联。
他不动声色地收起手机,对小李说:“继续调查,但在找到确凿证据前,不要轻易下结论。今天的会议到此为止。”
会后,小黄单独找到杨会长。
“我需要离开几天。”小黄低声道,“去确认一些事情。”
杨会长看着他,眼中满是担忧:“这个时候离开?你知道现在情况有多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