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云舒眼中闪着狡黠的光,我们不是要废弃旧码头,而是...增加一个新码头。这样对大家都好,不是吗?
她立即吩咐钱宝宝调集工匠,连夜整修废弃码头。更妙的是,她让镇上的老弱妇孺都来帮忙,按工付酬。
郡主这是...武英不解。
一箭三雕。谢珩代为解释,既解决了漕运问题,又帮助了百姓,还能...引蛇出洞。
果然,次日清晨,当新码头初具规模时,一队官兵气势汹汹地赶来。
何人胆敢私建码头!为首的将领大喝。
云舒缓步走出,天真地问:这位将军,舒儿是在修码头,不是在拆码头呀。皇伯父说过,多修码头是好事呢。
那将领见到云舒,顿时慌了手脚:末将不知是郡主在此...
不知者不罪。云舒甜甜一笑,不过将军来得正好,舒儿正缺人手呢。不如让将士们都来帮忙?
将领目瞪口呆,但在云舒纯真的目光注视下,只得乖乖就范。
消息传开,沿途官员再不敢暗中作梗。船队畅通无阻地继续前行。
三日后,船队抵达江南重镇金陵。让人意外的是,码头上旌旗招展,江南百官齐聚相迎。为首的正是周文远,他身后站着江南各商会的会长。
恭迎郡主!周文远躬身行礼,漕运新规推行顺利,江南物价比上月下降两成。
云舒满意地点头,目光扫过那些商会会长:听说前些日子,运费涨了三成?
会长们面面相觑,最后一个胖会长硬着头皮道:郡主明鉴,实在是成本所迫...
是吗?云舒取出一本账册,可据舒儿所知,同样的路程,漕运商会的运费比你们低五成,却还有利润。这是怎么回事?
会长们顿时汗如雨下。
舒儿知道,云舒语气转冷,有人想给新规使绊子。但舒儿要告诉诸位,漕运改制势在必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她转身对周文远道:即日起,在江南增设三处天工学堂分院,专授漕运管理之学。各商会务必派人入学,结业者方可从事漕运。
这道命令如同惊雷,震得会长们脸色发白。这意味着,以后漕运这块肥肉,再不能由他们垄断了。
接下来的几日,云舒巡视了江南各处的漕运设施。她不仅提出改进意见,还亲自指导工匠改造船只。令人惊叹的是,经她指点改造的船只,效率都大幅提升。
这日,她正在船坞指导工匠安装新式水轮,突然接到急报:北境再起战事!
鞑靼新任可汗亲率大军来犯,信使呈上军报,镇北将军请求立即增援!
更糟糕的是,军报中提到,鞑靼人此次使用了新型攻城器械,北境防线危在旦夕!
云舒面色凝重,立即召集众人议事。
必须立即增援。武英斩钉截铁,末将愿率飞鸢队先行。
不可。谢珩反对,飞鸢队尚未恢复元气。况且此次敌军有备而来,贸然出击恐遭不测。
众人争论不休时,云舒却盯着军报上的一个细节出神。
你们看,她指着军报,鞑靼人的新型攻城器械,需要三百人才能操作。而我们的投石机,只需五十人。
郡主的意思是?谢珩问。
我们不该与他们硬拼,云舒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而该...以巧破力。
她取出一张图纸:这是舒儿设计的新型守城器械,只需十人操作,射程却比他们的攻城器械更远。
工部官员查看后惊呼:这设计...精妙绝伦!
立即赶制,云舒下令,十日内,我要看到一百架这样的器械运抵北境。
可是时间紧迫...钱宝宝面露难色。
用漕运。云舒语气坚定,新式漕船速度够快,来得及。
当夜,江南各地的工坊灯火通明,连夜赶制守城器械。云舒亲自监督,对每个细节都严格把关。
三日后,第一批器械装船启运。云舒站在码头,望着远去的船队,轻轻吐出一口气。
郡主在担心什么?谢珩问。
我在想,云舒目光深远,这一战之后,云国将迎来真正的太平盛世。
她转身望向北方,那里,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不过在这之前,她轻声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漕运的波涛声在夜色中回荡,仿佛在回应着她的话语。而云舒知道,属于她的时代,才刚刚开始。